近日,“17元吃海底捞”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事件源于有网友称自己花了17元吃了一顿海钓饭。他们晒出的账单显示,他们点了4个清水锅0元,一勺米线7元,一份自选小吃10元,一共17元。
随后,该网友接连发布三条帖子,称“再战海底捞,两人27元”“两人海底捞27元,理性消费,有问题吗?”以及“海底捞2人30元”。他在帖子里说:“吃饱就好。不要觉得点的少了或者价格低了,就要为了面子做不必要的支出。我是生活小能手。快来一起做个省钱小能手吧。”
一个网友跟风,27块钱带两个孩子去吃。
“17元吃海底捞”的事情发生后,很多网友表示,自己也是按照这种方法,尝试在海底捞花几十甚至几十块钱吃一顿饭。其中一位网友说带两个孩子去海底捞吃了27元,但他说饭后做手部护理时服务员没有帮孩子,态度不积极。
这位网友说,他点了四个清水锅,半个粉条,一个生鸡蛋,一碗米饭,一共27元。
这位网友体验了一下,觉得很“尴尬”。虽然服务员给孩子送来了油条、西红柿和玩具,但他认为“海底捞的服务好像没那么好,送餐了,但态度让我觉得不好意思,等美甲的时候他们也不送水。”
网友吵架了。
对于“17块钱吃海底捞”,有网友认为“其实你想花多少海底捞都可以用这样的规则”“17块钱吃一顿饭什么时候成了羞耻和乞讨了?”
也有网友表示:这种做法像乞讨。还不如花同样的价钱吃一顿有肉有菜有汤的麻辣烫。
也有网友表示,既然海底捞让顾客这么做,其行为是允许的,但消费十几元的商品却享受几百元的服务,是可耻的。有网友表示,海底捞牛肉粒变收费是因为这些人的行为。
海老回应:不歧视,不设最低消费。
据九方新闻报道,记者联系了举报人正在消费的佛山海底捞门店。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低消费行为只是在他们店里偶尔发生。
据说客人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是他们的自由,客人什么时候进来都要接待。“哪怕一个人只点了一个清水锅和一两个喜欢的菜,我们也会正常服务,不会区别对待。”
被问及是否会影响店里的生意,该工作人员表示,“不管店里生意好不好,只要客人来了,然后正常点菜吃饭,我们就正常服务。”还说以后不设最低消费。
海老的声誉下降。
近年来,海底捞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让海底捞曾经很高的口碑一次又一次的下跌。
去年,海底捞陷入食品安全丑闻。
2020年7月,济南海底捞火锅被曝在乌鸡卷里吃硬塑料片;
仅一周后,杭州海底捞的一家门店被检出大肠菌群,并被当地国家市场监管局列入黑名单,原因是该店使用了一批筷子。
2020年10月,被中消协直接点名,非法销售海底捞店等号码。
2021年春节后,海底捞再次上热搜,这次是因为包间里安装了摄像头,涉嫌违反相关规定。
随后,有网友反映,海底捞部分门店的“牛肉粒”被换成了外形相似的“味道伴侣”,再次引起众多网友的失望。
消费者的投诉量增加,也使得海底捞的成交率逐年下降。
2019年,海底捞的周转率首次下降,从前一年的5.0次/天下降到4.8次/天。2020年上半年海底捕捞周转率降至3.3次/日。
去年净利润下降近九成,海底捞跌下神坛?
根据海底捞此前发布的业绩报告,2020年,海底捞实现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净利润3.09亿元,较2019年下滑86.8%。
财报还公布了海底捞的员工数量和待遇。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底捞共有员工131084人,员工总成本(含工资、工资、津贴、福利)96.76亿元。大致可以算出来,海底捞2020年的员工平均成本(包括工资、工资、津贴、福利)为7.38万元。
虽然营收仍在增长,但这是其上市以来营收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这一切都与2020年的疫情有关。海底捞去年上半年几乎“半歇业”。上半年,疫情造成的损失达9.65亿元。随着疫情好转,下半年公司扭亏为盈,但净利润仍大幅下降。
海底捞去年提高了菜品价格,但经过舆论发酵,海底捞很快在4月份发出致歉信,宣布恢复原价。然而,面对业绩压力,海底捞的涨价也在“悄悄进行”。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人均消费将达到110元,高于2019年的105.2元。
另外,海底捞靠什么开店的神话已经不存在了。一方面,海捞的高速业绩增长正式得益于其新店的快速扩张。四年来,海底捞门店数量增长了近6倍,营业收入也从5.6亿元增长到26.6亿元,增长了近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