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在他的一首诗中向好友元稹、沈李吹嘘:“一诗满怨风情,十诗满秦音。”
《琴音》指的是的十首诗,它们是他讽喻诗的代表作,《长恨歌》是他感伤诗的代表作。可见《长恨歌》在白居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白居易颇为得意的“风情”是什么意思?
“风格”有以下含义:1。风格和表达;2.拥抱和兴趣;3.高雅的品味和魅力;4.男女之间的爱情;5.色情;6.风土人情;7.女性的外貌和举止。
《长恨歌》的风情,应该是指第2、3、4项的三层含义。总的来说是指《长恨歌》讲述了和杨之间“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悲伤故事,有作者白居易的情感寄托。而且这个故事婉转感人,很有情感魅力。毫不夸张地说,《长恨歌》由绝对的美。
现在,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长恨歌》的风格或优雅是如何实现的?
据陈洪《长恨歌传》记载,《长恨歌》成书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冬。这时,白居易被任命为县令,他和他的朋友、陈洪去仙游寺谈和杨的事。后来,请白居易作诗一首,以示与杨的关系。
元元年十二月,太原,从校书郎坤、与琅琊皇室,闲暇之余,到仙庙一游,谈及此事,长叹一声。我丈夫在乐天面前举起酒,说:“我丈夫想做的事,是出生时才打磨出来的,但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不为世人所知。乐天比诗更深,比爱更深。试试这首歌。怎么样?”因为乐天的《长恨歌》。
白居易确实辜负了王志富的期望。他选择了恰当的叙事模式、恰当的表现技巧和诗歌体裁,写出了《长恨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绝美叙事诗杰作。
1情节叙事结构模式
中国古典叙事诗有三种基本结构模式,即叙事结构模式、情感结构模式和情节结构模式。
编年史结构模式注重事件过程的叙述,在事件的安静叙述中隐藏作者的情感反应和价值判断。杜甫的《李世豪》和白居易的《炭笔》是编年史叙事结构模式的典范之作。
以情感为导向的叙事结构模式,往往将抒情与议论融于叙事之中,作品的主旨往往通过抒情与议论来表达,如曹操的《归途》、蔡琰的《悲愤诗》、杜甫的《兵车行》。
情节叙事模式以虚构情节为艺术结构的中心,以“情节”为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主要手段。但这种“最艺术”的形式,在中唐元稹、白居易之前的文人叙事诗中并不多见。
《长恨歌》以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妃子杨玉环的喜怒哀乐为主线组织情节,通过情节的演变,表现了两人之间连绵不断的“千古恨”。
诗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两个人是如何相遇的,这是故事情节的开始。“中国的皇帝,贪恋可能撼动一个帝国的美色,在位多年,寻寻觅觅,始终没有找到”,玄宗强调色彩,寻求色彩,最终选择了“天生丽质”的杨玉环。杨玉环以其迷人的微笑赢得了玄宗的青睐,甚至是特别的青睐,他们沉浸在相互的欢乐中,以至于把江山和国家抛在了脑后。
第二部《直到战鼓,从渔阳轰起,震天动地,衣装惊》,叙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和马尾事件的发生。杨玉环成了一场政治悲剧的牺牲品,一场爱情悲剧终于上演了。
第三部分是情节的发展,描写了杨玉环死后,玄宗无限的悲伤和深深的思念。
第四部分,诗人虚构了方士寻找杨玉环,以及杨玉环与玄宗使者在蓬莱宫相会的情景,是情节的高潮。
由于前四段对剧情的完整叙述,最后一段的点睛之笔“地久天长,天久天长;总有一天两者都将结束,而这种无止境的悲伤将永远持续下去。”这似乎是自然而深刻的。
《长恨歌》采用情节叙事结构模式,审美效果明显。它不仅编织了一个结局圆满的动人故事,还强调了过去的幸福与今天的仇恨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空之间的尘世与天界之间不可逾越的关系,从而以巨大的张力强化了恋人无法成婚的强烈悲伤。
2 .情节叙述中的精细化和细腻描写
情节叙事诗中的情节叙事非常重要。没有基本的情节叙述,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没有骨架。但是,光靠剧情叙述是不够的。要在叙述中进行生动细腻的描写,必要时辅以精细的手法,使全诗充满血肉,推动情节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