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大眼睛 一(场)暴雨 一(层)泥土
一(道)矮墙 一(片)豌豆
ABB:
香喷喷 水汪汪 金灿灿 亮晶晶
红通通 绿油油
ABAC:
自由自在 有头有尾 十全十美
土生土长 不折不扣
带数字的:
一丝不苟 信心十足 别具一格 表里如一 丢三落四
含近义词的:
赏心悦目 风号浪吼 花言巧语
提心吊胆 东倒西歪 地动山摇
含身体部位的:
赏心悦目 心惊胆战 唇亡齿寒 狼心狗肺
描写学习态度的词语:
物我两忘 精益求精 孜孜不倦 挑灯夜战
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持之以恒 笃志好学
坚持不懈 勤学好问 悬梁刺骨 韦编三绝
形容说话的词语:
叽哩咕噜 喋喋不休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语:
褒义:
雄心壮志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持之以恒 全力以赴
知难而进 无坚不摧
贬义:
知难而退 碌碌无为 一曝十寒 寸进尺退
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八、仿写造句:
1、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仿写)
美丽的西湖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
2、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
(造句)如果地球没有树木这些天然的吸尘器,那么,我的生活的地方就会充满灰尘。
3、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话悄悄话。
(造句)天上的云朵一会儿像小马,一会儿像小狗,忽隐忽现的,好像顽皮的孩子在嬉戏
4、他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线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改为“被”字句)
金鱼的每个部位被他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5、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改为转述句)
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他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他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6、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正在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缩句)
青年画金鱼。
7、那一片豌豆却被父亲全翻在泥土里。(改为“把”字句)
父亲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
九、关于专心的名言警句:
1、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
2、在事业上,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于专心治事而不在于一次包揽许多事物。——培根
十、引号的作用:
1、表示特定的称谓;(如:“和平之花”)
2、表示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如:“特别”)
3、表示具有特殊的含义;(如:“辩论家”、“摇篮”)
4、表示引用;(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理解
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连段成篇的。讲的是伽利略不盲从先哲的观点,从质疑到求证,再到公开试验,帮人们走出认识误区的故事。从中看出伽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对真理执著追求的人。
伽利略的疑问是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验证产生的。
句子理解:
1、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句话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和连续两个反问,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界狂热崇拜二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伽利略善于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更表现出了他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
2、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
3、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