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羡慕小小年纪就能自主阅读的孩子,我们小区有个叫萌萌的9岁孩子,他的阅读量之大,让我这个自认热爱阅读的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有次去串门,电视上正在放一个唐代电视剧,为了表现人物富有,便在住宅门口放了俩唐三彩。萌萌撇着嘴说:这编剧也太不用心了,《隋唐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中说过,唐三彩在唐代属于冥器,死人才用,很不吉利的。
看着目瞪口呆的我,萌妈见怪不怪地表示,孩子看书比较杂,总能在刷剧时挑毛病,习惯就好。
以前就听说这孩子常年语文第一、5岁就认识2000多字,4岁起开始自主阅读,知识储备之丰富让人咋舌。但直到亲眼所见,才感觉到孩子之间的参差,看看一边胡吃海玩的优米,同样是4岁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和萌萌交流过几次,这孩子几乎出口成章,碰到说不明白的也能引经据典让你听得一清二楚,成语更是信手拈来。表达力强到让人想不起他还只是一个3年级的小学生。
好方法,能让孩子受用一生
萌妈说,娃之所以这么爱看书,和小时候与众不同的文字启蒙息息相关。

我们普通人给娃文字启蒙,要么买本认字书,一个字、一个字往下认;要么找个识字APP,让孩子跟着学。
但这两种方式其实都存在弊端:
- 前者所学的字之间都是相互独立、毫不相关的,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
- 而后者,虽然这类APP会想方设法通过动画、游戏吸引孩子注意力,但长时间让娃盯着电子屏幕,很容易近视。
萌妈在孩子3岁时就排除了这两种识字方法,还特意为此咨询了学前教育专家。对方建议她最好能让孩子“玩中学”,而且提醒不要刻意给孩子营造学习的气氛,不然反而会打压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日常玩耍中,不知不觉将学习渗透进去,这种没有压力的环境,大脑更放松,反而会让孩子更容易记住学过的东西。

萌妈试了很多好玩的游戏,比如,出门和孩子比赛认路标,超市让娃看标签、报价格,和家人一起玩你来比划我来猜的认字小游戏等等。然而一段时间下来,萌妈发现虽然这些游戏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量,但这些字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复习起来太杂乱,没多久孩子就忘了。
萌妈有次拜访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发现老教授竟然自制了一套成语卡牌,和孙子玩得不亦乐乎。这套卡牌大小和扑克差不多,不一样的是它的每一张牌面上都是一个成语。

爷孙两人拿着自制的纸牌,随机抽取一张,对方不仅要念出这个成语,还要说出成语来源,以及解释。觉得有趣,萌妈也加入了游戏,玩了一个多小时下来,被导师家小娃的知识量惊呆了。
原来老教授特别喜欢打牌,为了给孙子启蒙,灵光乍现想出这么个办法,谁知效果出奇的好。玩游戏不仅激起了小家伙的好胜心,对成语了解更是深刻,于是隔三差五爷孙俩就要来对战一局。
后来萌妈才知道老师这招“以退为进”,是为了不错过孩子语言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