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的饮食,一般家家户户包粽子。清明节前的咸鸭蛋,端午节拿出来和粽子一起吃。我习惯早上买糖饼油条当早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时普遍使用端午食品,这种习俗逐渐淡化。
3.旧时过春节,淮南普通家庭在腊月初八后开始置办年货,称为“吃完腊八饭,就做来年的年货”。12月23日庆祝厨房节,30日晚上全家团聚。在正月初一,我们庆祝新年,吃喝玩乐,走亲访友。第五年年初,“接财神”。元宵节在15号庆祝。皖北的各种风俗和城乡有很多相似之处。
《腊八饭》中记载,明朝皇帝朱元璋年轻时在凤阳放牛。他饿极了,抓老鼠充饥,却从洞里挖出大米、玉米、豆子、花生,做粥充饥。他当了皇帝以后,还是吃这种粥,给它起名叫“腊八粥”。旧时淮南凤阳人讲究吃腊八饭,用米粒煮粥。这种习俗已经不存在了。
祭祀厨房在旧社会,尤其是郊区。俗话说“君祭三(23),民祭四(24),龟祭五(25),龟祭六(26)”(后两天指龟头、鸨母、青楼妓女的祭祀日),但大多数人选择在23日晚上祭祀厨房。厨房祭祀时,虔诚的一家人支起案来焚香摆供品。厨房祭祀时,人们的心态因家庭情况而异:富裕家庭祈求长命富贵,劳苦大众常年奔波,鲜有温饱安稳,以此自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逐渐过时。祭祀前,市区街头常有卖米的“香瓜”。人们在家里买回来,放在碗里,用开水焯一下,然后和炒面拌在一起,擀薄卷成条,切成小方块,就成了脆甜的面条。淮南人称之为“祭祀糖果”,这一习俗至今犹存。
蒸馒头农历12月26日以后,郊区的一般家庭主妇都在忙着做馒头,有时还会包上红枣等蔬菜。它们装满了篮子桶,全家人可以吃到正月十五,有些大馒头要到二月二才吃。一般过年不做饭,年初吃馒头。农民称之为“家里有粮,麦子黄”。城市居民蒸馒头是为了“家中有饭吃”以求好运,节日期间还可以玩得开心,少放烟花。蒸馒头不让孩子在边上指望。
躲避债务的农村贫困家庭,因为欠了地主富家的债,年前经常出去躲避。他们直到贴了新门神才敢回家,说过年就像过了关。所以有人用春联来表达哀思,说“吃的时候不吃,吃的时候不吃,吃的时候不吃。”借新账,还旧账,账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