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业务基础设施服务有一些特点。第一个是他一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一般的特点,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那么第二个就是他构建一个基础能力,这个基础能力会被扩展,让以前不可能的成为可能,这个创新的基础能力会改变原有的一些业务生产和管理能力。
所以这是一个区别,本身就有一定的突破和重构,可能会颠覆原有的一些传统业务基础,然后它的业务属性会比较弱(比如企业的一些管理相关的能力,然后是付费服务或者一些一般的商业服务,这里都是有所偏向的,也就是它有一定的一般性)。那么大家可能都会面临这个问题,然后基于服务本身抽象出一个核心能力。
像刚才提到的支付宝钉钉支付阿里云这样的代表产品,可能这些都是一些相当偏向于整个行业演进的基石产品。这些基石的出现,可能会对我们现有的很多传统业务造成一些改变,所以这些改变本身并不是来自业务的直接改变,而是建立在底层的东西可能会改变,这是一个区别。
一般来说,这种进化路径更容易直接从大厂的需求中孵化出来。比如当初支付宝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网上交易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网上交易。比如我的货和钱不是亲自交易的,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资金的流通和货物的安全。所以就衍生出了支付宝。
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会发现,支付宝已经逐渐孵化,现在已经扩展到整个外部生态,包括他自己的淘宝业务体系。因为自身的基础已经覆盖了庞大的用户和商户基数,已经成为通用能力的基础。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延伸出的不仅仅是今天服务的淘宝的业务体系,还有阿里的业务体系,直接成为了普惠金融的一个基础能力,所以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尤其是目前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更多的变化,还是要从大厂逐步孵化。如果是钉钉,其实是因为他现有的阿里的生态,他可以覆盖更多的群体,会有更多的资源帮助他快速覆盖市场上的所有企业。当然这跟他自身的产品设计能力和推广能力有关,这也是很关键的。
但是今天如果说一个公司要用同样的方式去正面竞争,可能基本上死得很惨,除非公司能找到一些新的场景,比如蓝海,竞争没那么激烈,或者可能有一些弯道超车的路径。
所以相对偏基础建设的能力一般是从大工厂的孵化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也有可能是从创业公司发起的,但是会相对困难。而且在打造这些基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市场的心智。市场心智的培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很多时候小公司可能负担不起。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经过用户心智,才有可能逐步实现商业变现,所以这种进化路径的门槛比较高。它的特点是创新和突破,能够提供相对通用的解决方案,然后构建新的方式。
四或三种类型的互联网商务
这三种不同类型之间有联系吗?我认为他们是有关系的。这三种类型实际上会构成整个互联网业务。
首先,底层是业务的基础服务。我们刚刚提到,他正在建立基本的服务,提供基本的规范和服务,然后使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意思是先打好基础。在上面的进化过程中,有一些提供商业服务的人。他们在帮助商家做生意,壮大自己。然后,如果他们到了高层,他们直接参与生产管理。他制定商业规则,然后领导和参与。去一些工厂建立这个突破的新业务领域,然后基于这个工厂制定业务规则,然后带领整个业务向前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立体的生态。基于这个立体的生态,整个互联网商业大概会成型。
按照上面的进化路径,我们还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待在123。比如有的企业现在在3,他也可能去2寻求突破。必须是这样的规则。企业在做3的时候,他不想只做基础服务。很多时候,3需要做一些业务上的突破。比如像支付宝,他自己也在做基于中小商家的数字化运营。希望在基于这些商家的收钱模式中,可以做一些商家的营销能力,然后包装各种场景进行突破,这样他们可能会提供一些商业服务能力,也可能会逐渐想参与生产管理,所以有可能3想去2。
如果企业在1,就有可能能力会下沉。比如最初的时候,企业只是做了一个线上交易撮合的平台,但是在逐渐下沉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也会发现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整合打包一些能力,帮助商家管理私有领域。可能是企业自己做,也可能是开放平台接入其他一些服务商进行整合,所以也会从1下沉到2。2进化到1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2进化到1,还是会有一些天然的瓶颈,至少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