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90后的“裸体”继续为B站、小红书、抖音(抖音)这些平台贡献新晋流量密码。
“26岁,年薪50万,我为什么从某工厂裸辞?”
“裸辞后的6个月里,我经历了什么?”
“裸辞当了两年业主,我经历了什么?”
.
最近刷了app,主页信息流向我,推荐了。怀着好奇心搜索关键词“裸辞”,发现这些内容的流量从几十万到一百万不等,并且从朴周忠辞职的第一天开始制定了“裸辞后180天挑战成功创业”的计划。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90后985、211名校出身,毕业后进入了互联网行业。从名校毕业到大厂年薪几十万、几百万美元,这个闪闪发光的标签似乎得不到意义,更多的是在轴转的疲劳中不断提问。(威廉莎士比亚。)。
我们一定要爬得更高、跑得更快、更强吗?我们的人生还有其他可能吗?
最后,他们提交辞呈,决定走出这条令人羡慕的“正常轨道”,背对拥挤的人群毅然朝另一个方向前进。这些选择给评论区的网民带来了急切的反应、羡慕、疑问或其他情感。
根据《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2020年,IT互联网仍然是最受欢迎的选择。另一方面,从2019年开始,互联网行业呈现出可见的人才流失倾向。移动互联网第一的十年给了年轻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希望,而随着红利期的褪色,大型工厂正在成为年轻人新的围城。
裸辞,在父辈看来是《离经叛道》的反面教材,现在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个选择,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持续小波动的“年轻互联网人跳槽潮”。有些人为了上大船去后溪,有些人选择按暂停按钮离场,值得注意的不仅仅是裸辞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人在选择裸辞的时候在选择什么。
不是大工厂996,而是想为自己做007
名为“Minari这里”的业主不久前从字节跳动辞职成为全职自媒体,目前BC有近30万关注者。全职自媒体没有996那么舒服,一直生活到“007”。但是对米娜里来说,现在不一样了。这些都是为了她自己。
我们经常把“自我”和Z世代联系起来,但从麦克麦克麦公布的行业数据来看,在职业选择上似乎完全不成立。对于行业选择的方向,想进一步跟随内心选择的人是85岁左右,其次是95岁左右,进入年的90后,跟随自己的比例反而很低。
很多类似Minari的博主在发文中提到,他们不是讨厌工作,而是缺乏干劲,在职期间也在大厂收获了很多,选择裸马更多的是在加速在“正常轨道”上奔跑时开始感到累。希望探索自我,做自己喜欢的事。(莎士比亚)。
朝九晚五的工作是这个时代安身的唯一标准吗?如果能自由工作,人生有多大可能?
为了找到答案,92年,Linan启动了“只工作不上班”项目,访问了很多不上班的人,从新闻记者、定制游客、自由作家到各种职业。“只工作不上班”不是完全的自由、无节制的放松,而是确定喜欢的东西,全心投入。
对于帕斯利和Linan来说,他们选择freestyle自己做这件事。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发自内心”显然不是终极答案。因为“发自内心”比“大众”更难。
在平凡的北漂90后,我也有了切身的感觉。2020年,我参加过一次互联网职业培训,培训过很多优秀的同行。(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新闻))其中一位训练师希望我们交流最近的苦恼。
一位四线产品经理赶上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浪潮,早早入职,入职后每年都有很好的晋升和加薪,业余人士做过调酒师、脱口秀演员等各种尝试,但他一直为找不到自己喜欢和有价值的东西而苦恼。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被贴上“优秀”标签的同龄人并不是一个人。围坐在一起的很多人表示同意。他们都想“发自内心”地做出选择,但困难的是他们不知道这个选择是什么。即使他们有机会自己做,他们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最想要什么。(约翰f肯尼迪)。
根据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国民在几乎所有心理健康指标上都明显退步。特别是在自我认识上,退步更加明显。很多人不是表象的自尊、自我价值认同感的问题,而是底层的“不接受自己”。
12年前,第一个90多岁的人开始成年后,公众的视线一致地打量着这些后辈。12年后,这些年轻人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核心,逐渐走向这一点。
年,他们站在世界的中心打量四周,却也被越来越多的难题裹挟着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