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加入地摊创业:边直播边炒粉,摆摊培训班也成生意,学费3000元
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 陈弗也
编辑 | 杨布丁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看着男友施展“麒麟臂”卖力地捶打柠檬,图图(化名)感觉距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他们是一对95后情侣,渴望拥有一家自己的茶饮店。但开店不是一件易事,仅启动资金就要十来万。3个月前,图图和男友决定先成为“斜杠青年”,加入摆摊大军,白天上班,晚上卖柠檬水,为茶饮店做准备。
他们的摊位在广州黄埔的一条商业街上,名字简单直接,叫做“发财茶档”。
图图的茶档,作者拍摄
秋天的广州,空气干爽,蚊虫减少,是一年中最舒服的季节。每到傍晚,河堤、路边、地铁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陆续出现一个个流动摊位,而这一两年在街头的摊主们,不乏像图图这样的95后,甚至还有00后。
与“老一代”摊主不同的是,这些年轻的摊主更善于利用微信、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社交软件,摆摊也成为了一桩线下的流量创业。
与此同时,围绕着这个不起眼的“小生意”,一条产业链也逐步成型:有人做起了教人摆地摊的培训生意,有人雇佣豪车车主,去商场和夜市摆摊、制造气氛,还有人专门组织摊主们去新的场地“赶集”。
甚至,一些车企也来蹭热点,推出“摆摊神器”,随后也被这些摆摊的年轻人装扮得各具风格。
“我老家有句话,叫做‘工资不出头’,意思是单纯靠工资是很难出头的,家里人也支持我有自己的事业。”图图的男朋友告诉作者。
大排档、夜市、地摊,一直都是广州这座生活气息浓厚的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6月,广州市城管部门专门向社会公布了60个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即允许摆摊的地方。
今年9月22日,上海发布了新版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这是20年来上海首次对这一条例进行全面修改。新版条例规定,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划定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上海禁止摆摊的历史被暂时终结。
这让地摊经济、夜间经济再次受到社会的关注。
低门槛低风险的创业
“看你可怜的呦,你咋去摆地摊了?”大伯很难理解顾希的选择。
顾希是一位来自陕西的90后,曾经营过一家美容院。今年7月,她在广州海珠区摆起了地摊,卖烤鱿鱼,这与她时尚、精致的打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有朋友戏称她为“鱿鱼西施”。
在家人的眼中,摆摊是一个低端工作,蹲在地上等别人来买。但顾希认为摆地摊是一个门槛低、风险小、且在能力范围内的创业。不过,她懒得解释,而是花时间把摊位装扮得很敞亮,取名叫“顾希夜生活”,并自创了一句个性的slogan:“别人摆摊是为了赚钱,而我摆摊是为了等你经过。”
她和朋友在广州共经营着3个鱿鱼摊,晚上出摊时,她会一边直播,一边帮着烤鱿鱼。
顾希的鱿鱼摊,作者拍摄
由于门槛低、风险小,摆摊正成为不少年轻人“再就业”的选择。
91年出生的尹才良,曾在房地产行业里做了10年。去年下半年,行业的寒气传递到了他的身上,他感觉像掉进了一个坑里,怎么爬也爬不出来。今年4月,他离开这个行业,寻求新的方向——摆摊,主打产品是泡凤爪。
“我之前是做销售的,脸皮本来就厚,没觉得摆摊是件丢人的事情。”尹才良向作者笑谈。
他的地摊位于珠海市,那里一些夜市的摊位费按天收取,一天几十块钱,这让他觉得压力小了很多,只需要投入几千块钱购买原材料、小推车,如果干不下去了随时可以收手止血。开实体店就不同了,仅门店租金就要数万元,还要承担门店无法转让的风险。
目前,他和朋友已经在珠海开了3个摊位,1个门店。据他介绍,一个摊位每天约有1000元的营收,毛利率可以达到40%。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平日里经常会去各地的夜市考察。9月27日,尹才良专门去广州南沙区拜访了一位地摊大佬,考察了手撕鸡和烤鱼的地摊市场。他希望未来一两年内,可以将自己的摊位做成连锁加盟的餐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