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就将自己的处境和顾虑对陈赓毫无保留地说了,她直言:“你让我考虑考虑,我要和表哥处理好关系。”
陈赓爽快地说:“行。”
傅涯接着说了一句:“起码三年。”
“啊!三年”陈赓有些吃惊,但他依然表现出作为首长的风度,说了一句:“行,三年就三年吧!”
那个时代的爱情,总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傅涯和陈赓虽然没有正式交往,却时刻牵挂着彼此。
这三年,傅涯尝试和表哥沟通,但表哥却拒绝了她的邀请,他说延安太落后,不利于自己搞科研。
显然傅涯和表哥道不同,也意味着这段恋情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就这样,傅涯和表哥斩断情丝,各奔前程,而那边的陈赓,也老老实实地等了三年,终于等来了日夜期盼的好消息。
但当陈赓将他们的恋情报告给组织时,没想到得到的答复竟然是“不可以”。
当时,组织的回复是: “不能与傅涯建立恋爱关系,她的“特务”嫌疑 。”
陈赓一看回复,顿时蒙了,仿佛是一盆冷水浇下来,他怎么也无法将傅涯和“特嫌”联系在一起。
原来,有问题的并不是傅涯,而是她的哥哥,她的哥哥是 *** ,傅涯也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这边陈赓异常焦虑,那边的傅涯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却迟迟不能走到一起,着实是一种煎熬。
有一次,傅涯参演《孔雀东南飞》,饰演小姑子的角色,情到深处她泪流满面,画面凄楚动人。
坐在台下的陈赓,也被这种悲伤的情绪感染了,他心想 :“傅涯,你在戏中如此富有同情心,可谁又同情我们呢?我的好姑娘,我深深地爱着你,我也相信你,但现在我们只能接受时间的考验。”
陈赓越想越难过,最后竟情不自禁地落泪了,这一幕恰好被 *** 捕捉到了,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于是,散场后 *** 找到政治部主任,说:“
今天陈赓和傅涯,一个在台上哭,一个在台下哭,给中央发个报告,傅涯家庭出身不好,不是她本人不好嘛,即便他哥哥是特色,她也是党员,就批准他们结婚,成全他们吧!”
就这样,在 *** 的推波助澜下,陈赓和傅涯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了,他们也经受住了时间和组织上的残酷考验。
1943年2月,陈赓和傅涯终于等来了属于他们的婚礼,虽然过程很煎熬,但结果是好的,婚礼上的两个人,都喜笑颜开。
婚礼很朴素,却非常热闹,战友们还让傅涯当场唱一首歌来助兴,大方的傅涯清唱了一首苏联民歌,气氛异常活跃。
婚后第三天,傅涯便随陈赓回到太岳区工作,不过没几天,夫妻二人就因为工作的关系,开始了短暂的分别。
傅涯搬到附近的农家,从事农会工作,一个星期回来一次,只要陈赓有空,就会亲自接妻子回家。
在战争年代,安稳的生活就是一种奢念,陈赓和傅涯也如此,因战斗需要,他们经常分隔两地,而且那会组织随时变动,通信地址也不固定。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家书抵万金”,每次接到傅涯的来信,陈赓都如获至宝般,一封信往往读很多遍。
陈赓也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傅涯会把喜欢的笔记本给他,还帮丈夫保护好每一本日记,每次转移,其他东西可以不要,但丈夫的日记绝对不能丢。
日记里写满了陈赓对傅涯的思念,也写满了战事的种种境况,是时间更好的记录者。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任务更加繁重了,她负责筹办一所大型的现代化军事工程学院,日夜忙碌着。
傅涯也如此,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四个孩子,但她毫无怨言,总是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丈夫无后顾之忧。
然而,因为积劳成疾,陈赓先后有过两次心肌梗塞,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
但哪怕是躺在病榻上,他仍然在考虑祖国的安危,甚至写各种作战经验,以备祖国不时之需。
最终,陈赓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他的人生定格在了58岁。
陈赓去世后,傅涯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上有老,下有小,独自抚养五个孩子(老大是王根英所生),人间疾苦,只能她一个人扛着了。
不管生活多么残酷,多么艰难,傅涯都没有改嫁,更没有放弃培养孩子,她含辛茹苦地教育着孩子,将他们培养成国家之栋梁。
让人感动的是,虽然自己举步维艰,但傅涯还坚持照顾王根英的母亲,每个月给这位不幸的母亲汇钱,直到老人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