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下了决心。8月9号,正式签约。
做实业,艰辛
一个VC曾劝雷军不要放弃,因为网上零售是个长久的生意。零售存在了上千年,软件也才几十年。只要不出大问题,沃尔玛肯定比微软长寿。盖茨400亿成了首富,沃尔顿五个孩子每个200亿,如果老人不分家,足足有1000亿,两个盖茨也算不上首富。
雷军说,盖茨创业以来不过三十年,可沃尔顿家族已经历了两代人。再看看一路艰辛的亚马逊,创立在1994年,到2002年才开始盈利,那时已经花掉几十亿美金。
相对于美国,在中国做B2C更难,复杂度是随着规模不断放大的。
卓越起步的时候,每天处理100张订单感觉很容易。从100单到500单,就发现库房不够,东西也送不出去,所有员工都被赶到库房里做包装。100单到1000单是一个质变,一千到一万又是一个质变。卓越过了一万,但到十万就极其痛苦了。
做十万单,只北京的库房就要3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把货架摆满,一个货架1500块,需要3000万。给仓库放满货架,装上货,再装备流水线,最少1000万美金。
中国三地库存,北京、上海、广州,大体需要5个物流和配送中心。美国有邮购的历史,培养出了DHL和UPS,但中国没有。试用了很多家配送公司,有的老板太功利,一发现活累钱少就收手;有的出了意外,仓库起火;有的管理不善,配送员带着货款潜逃。风险各不同,但终归一点,独立的配送体系极不成熟。
所以到最后,卓越只能自己搞物流和配送,否则4-20小时 *** 的服务质量无法保障,这是网上定购具有吸引力的关键。但光把全国性的物流中心建好还需要3-5年,至少3000万美金。
物流之外,还有信息系统,包括对客户的分析,对每一本书的跟踪,和精确的推荐。亚马逊的技术投资10亿美金以上,在互联网更低谷的时候,也保持一两百人的研发。而且,亚马逊的供应商有完备的数据库。在中国,民营资本受政策限制难以介入书刊供应,国家资本的信息化程度低。
这两点,卓越要么缺钱做,要么只能干着急。
退一步说,即使达到几十几百亿的规模,有没有相应的控制力,能不能找到相应的管理者?亚马逊一边做,一边到沃尔玛挖人,结果沃尔玛为此把亚马逊告上法庭。中国零售企业规模小,尤其缺人才,本土商业环境还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产生上千亿的零售公司,卓越到哪里挖人?
中国还有普遍的地方保护,货卖到的地方越广,面临的地方阻碍就越多。当当的总裁俞渝总是在呼吁“摆摊儿要扎堆儿”,一家实力太薄,几家可以团结在一起。但这也不是办法。四五家贴着新经济标签的体制外厂商,掰得过有传统底气的体制内势力?
雷军说,在中国做B2C,变数太多。
跟短信、网游这些互联网的线上业务很不一样,B2C要落地,和线下的传统产业拴在一起往前走,这要有点愚公移山的精神。
线上出现一分的成长,线下已经付出了五分的努力。
雷军说,这种特有的木桶效应在中国的商业环境里尤其明显。传统短板太多, *** 这块板很难长起来。
天时,人和
相对于其他互联网业务,B2C太难,投入成本太高,从资本收益的角度这不是一个好项目。看来,选做B2C,雷军失策了。
雷军不太同意,说不能脱离客观情况来看问题。金山错过了90年代末互联网发展的高峰期,就是因为软件业还有钱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995年开始,雷军盯上了互联网,对BBS几乎着迷。1998年动过心思买FoxMail,没办成;买网易,丁磊不答应。当时没有太在意,因为身为金山软件总经理,要指挥WPS和微软正面竞争,那才是金山的主战场,为民族软件争一口气。
1997年,王志东的RichWin利润急速下滑,在资方要求下改作门户,于是成就了新浪。雷军一脸诡笑:可惜当时金山的软件卖得不错,否则也想到转做互联网了!后来王志东对着《中国企业家》感叹,“人算不如天算,好多事情可能都由上帝安排。”
这其实不够说服力,丁磊、张朝阳一批人都是一开始就看准了门户。雷军说,还有包袱的问题。带着传统思维看互联网,只把它当工具;最简单的就是用互联网卖东西,正好是B2C。卓越在2000年诞生,那时流行着水泥加鼠标的思路,少有人预见到无线和网游这些革命性的模式。
即使在互联网里,上了规模的大企业,在把握新机会的时候也迟钝。
Google和微软一样,都是在雅虎和IBM的眼皮底下发展起来的。当年惠特曼想把eBay卖给一个巨头,美国在线不重视,转而跟时代华纳合并;雅虎叫惠特曼对其COO汇报,只把C2C看作雅虎平台上的一个小应用。当时少有人看清C2C的价值,而现在eBay的市值在互联网里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