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子虽然美丽,却是一朵多刺的玫瑰,带着媚毒。
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嫁与卫灵公为妻,后贪慕公子朝美貌两人之间有了私情,最玩味的是卫灵公还纵容两人在洮地相会,这是卫灵公独特的嗜好还是写史书的人喝醉了呢?
反正我是不相信的,孔子也不相信,但是子路相信。
南子早已听说了孔子的大名,正好孔子来到了卫国,于是邀请孔子见过面。子路听闻后立马反对,这南子的就是朵出墙的红杏,老师你别太靠近,近墨者黑,吃不到羊肉反而惹一身骚。
孔子没办法,子路都这么说了,瓜田李下的,还是避个嫌好,于是拒绝了南子的好意。
南子一听郁闷了,我身为一国之母,见个人还被拒绝了?难道我丑?也不服气了,派人告诉孔子道:“你想见到卫灵公,先过了我这关再说。”
孔子要宣扬推广礼制,离不开国君的支持,只能去见南子。
两人隔帏想见。
孔子行跪拜大礼,南子钦佩孔子的才能,于是连忙回跪还礼,这下腰间佩戴的组玉撞击声就乱了,而在礼制上非常讲究组玉的鸣和之声,不得有杂音和乱音,否则就是不雅,南子因忙乱导致玉佩乱音足见对孔子的敬重,因此孔子才对子路解释说道,“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虽是无奈之举,但两人相见却是守礼知节。
事实上南子见孔子如同当今粉丝见偶像一样,只是一种满足心愿的相见,没有故事,也不关风月,但是子路还是不高兴,孔子也无奈了,所见的南子与传言的南子并不相同,说到底都是人言可畏的原因,因此直言道:“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这句话既可以解读为孔子发誓没做任何违背礼制的事,否则被天所不容,但孔子修身修德,还不至于被弟子一脸的不高兴就逼的赌咒发誓,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解读呢?
其一:可惜南子虽有娇美容颜,却没有与之匹配的道德观,是上天的疏忽,也是上天的吝啬。
孔子不会去胡乱评判不了解的人,只根据传言表达出惋惜之情,
其二:没有根据地胡乱否定一个人,老天也看不过眼,看不过眼啊!
孔子告诫子路不可听信流言而随意否定一个人,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成为人言可畏的推手。
也就是说,孔子与南子之间非常得清白,并没有什么暧昧之情。
孔子一生为了建立自己理想国度不得不周游列国,寻找有识的明君,借助其力量完成梦想,让天下人知礼守节,形成一个和睦的 社会 ,但孔子首先还是一个人,有 情感 、有喜恶,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所以才说“食色性也”。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是为了学说忽略了家庭和感情的人,不管是贫穷还是显达,一直都在专注学说,自然也就没有纳妾,一生中只娶了唯一的子妻亓官氏,可算专一否?
孔子有几个老婆?
答:当然有。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的婚姻状况究竟如何,是否完美,有无离婚倾向,倒底有没有娶过小老婆,甚至有没有同志取向,长久以来争论很多,孔子的婚姻究竟怎样呢,还是有资料记载的,这文字不多,所以给大家很多发挥的余地。当然有善意的也有调侃的,也有抹黑的。
公元前532年,孔子依照母亲的意愿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当时孔子十九岁,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可以考虑婚事了。于是孔子的哥哥伯尼便替他拿了鸡、大雁和小猪、帛锦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去提亲。亓官儿托伯尼将一块绣有一对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于孔子作为爱情的信物。于是便结婚大成。这样看来孔子与亓官儿,既非青梅竹马,也非两小无猜。他二人的婚姻是典型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关于孔子的妻子,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因此我们无从得知她的相貌品行。作为圣人的妻子大约是那种传统的贤妻良母,她一生为孔子生下一儿一女。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孔子以及他的婚姻生活才多有好奇。人们想知道,被誉为圣人的孔子是否同正常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孔子的子弟子路就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并将它付诸于行动。
一年孔子从齐国回到家乡曲阜。夜间,子路入茅厕小解,回来后见孔子寝室的灯还亮着,子路想,孔子离家几年,常言道:小别如新婚,吾何不借此看看夫子是圣人还是凡人。于是悄悄地走过去,用舌头在窗户上舔一小洞,往里窥去。只见师娘和老师双双坐在床头,师娘依偎在老师怀里,老师用手搂着她,两人正亲热着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