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 气候变暖给北极地区带来的影响当气候变化撞上地缘政治,北极被渲染成“下一个战场”
据《欧亚时报》报道,加加林的评论并非空穴来风,他实则是在回应美国缅因州参议员安格斯·金(Angus King)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的声明,金认为,北极可能转变为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对抗中心。
时隔近10年,拜登政府于今年10月7日发布的新版《北极地区国家战略》指出,“北极有着400多万人口、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并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转变。在气候变化的推动下,这种转变将挑战北极地区的生计,创造新的经济机会,也可能加剧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这一战略包含四大支柱:安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可持续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
赵隆认为,美国的北极战略具有明显的安全和竞争导向:美国要加强北极的军事存在,通过盟国和伙伴体系去维护共同的安全利益,实质上是将北极事务重新进行一个泛安全化的定位。这与奥巴马政府于2013年公布的北极战略——强调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平发展优先的导向——存在明显的差别。新战略是美国强化大国竞争这一总体国家安全理念的投射,旨在弥补美国在北极战略规划,军事部署和活动能力上与俄罗斯的差距。
同时,这份战略还尝试对中俄进行一种“强行的捆绑”,称两国的行动加剧了北极的竞争,这实际上是在呼应此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关于中俄在北极的合作对北约的价值观和利益构成挑战的声明。
赵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并不是北极国家,而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所以中美实际上在北极事务中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中国实际上将认识、保护、利用和参与治理北极、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政策目标。所以,与北极国家之间的双边或者多边合作,也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途径之一。
对比1970年代,北极夏季海冰的范围减少了约50%。尽管金表示人们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但随着全球大国开始寻求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等未开发的自然资源,以及“令人垂涎的”航运路线,这一不可阻挡的新现实正在迅速逼近。
“人们通过近千年才确定地中海周围国家的关系。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能否在开发北极的同时避免冲突?”金对CNN说,正如一些科学家预测的那样,未来几十年人们可能会在北极附近看到无冰的夏天,额外的航道可能会增加商业活动的规模,并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这表明北极地区不仅拥有战略价值,还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而这些经济价值也并不会因为地理优势而成为北极国家独有。
张沛表示,中国位于北半球,北极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大。与此同时,北极气候变化也会带来整个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利用,而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北极航道到欧洲和北美将大大缩减航行距离。事实上,中国已经在使用北极航道了,每年大概有10多艘船要经过北极航道。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它要把北方海航道(东北航道)打造成8000万吨,2035年达到1.6亿吨航运量的航道。在这个背景下,北极航道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对中国来说也会越来越重要。”张沛说,虽然原本不涉及北极的大国竞争已逐渐蔓延至北极地区,但北极出现竞争局面已是一个客观现实,“但我们(学界)希望在北极地区的竞争不是战略竞争,不要把它上升到地缘战略乃至冲突层面,而是能够在该地区形成一种和平性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