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宇宙中不缺乏会发亮的恒星,也不缺少一直照亮世界的光源。
但偏偏黑暗却无处不在,就比如说地球能接收到太阳光,而地球和太阳之间的那一片区域内却总是一片漆黑,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开普勒的好奇
这样一个看似非常幼稚,实则极其深奥的问题,历年来也吸引了不少天文物理学家的深入研究。
比如说1610年,国际知名天文学家开普勒就觉得很奇怪:每当夜晚来临时,只要天气晴朗,人们在地球上也能够遥望到浩瀚的宇宙。
那一片会发光的星星,很有可能就是一整个星系。
紧接着开普勒也发现了恒星的一些奥秘,但让他感到十分诧异的是:为什么有些星星能够发光,却总是照不亮身旁的黑?而且它们的数量在宇宙中还并不少,可就是不能照亮彼此之间的那一片区域。
不过在17世纪初,国际上的天文学和占星术是没办法完全分离开来的。
因此那个时代有更多的人们认为,像开普勒这样的天文物理学家,如果对此类问题进行长期观测和大量研究,是不值得被提倡的。
因此在开普勒时代,人们只是对天空中为什么会有星星,却无法照亮周边的漆黑而感到好奇。
可他们却无法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所以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神秘。人们经过了几百年的探索,终于在1826年首次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来自德国的天文物理学家奥伯斯,在19世纪初提出了奥伯斯悖论。
这个理论用当下的眼光来看的话就比较前卫了,因为当时的奥伯斯认为:宇宙如果是稳定而且是无限大的话,那么时空就会像一张饼一样,会处于平实的状态,那么它上面就会分布着均匀的发光体。
漆黑的天空
但奥博斯悖论也只能证明——恒星在宇宙中是真实存在的,它并没有详尽的解释,为什么恒星之间的那一片区域会显得如此漆黑?
紧接着在奥伯斯之后,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的发光体的亮度,与各大发光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是成反比的。并且它们在一定距离上,会使得自身球壳内的发光体数目与两者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拿太阳为例。太阳本身就是一个恒星,但它距离周边的恒星距离是有近的也有远的。
而它们之间的光芒似乎是可以将宇宙中的那片漆黑照的无限亮才对,但事实证明它们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最终却没有呈现出这样的结果,那这其中就一定有阻碍因素。
奥伯斯悖论在被提出后就开始被作为理论依据,众多的天文学者依据此理论也进行了更多的解释。
他们在这类问题下发表了无数看法,其中获得支持率更高的一类观点是这样的:虽然宇宙中并不缺乏能发光发亮的恒星,但恒星与恒星之间却有广袤的空间,这里分布着大量且不均匀的气体和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