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会吞噬恒星释放出来的光芒,所以恒星与恒星之间才会显得一片漆黑?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1933年,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推翻了这种说法。
因为如果宇宙中恒星的总光量是无限大,那么星际之间的物质就一定会吸收恒星释放出来的光芒,同时它们在接收光芒所带来的能量后会持续发热和发光的,而不是完全把这些光芒给吞噬掉后就没什么其他的动静了。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人类感知到夜晚并不是因为其他的宇宙能量将光芒给吸收了,这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科学理论依据。
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发表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根据这一理论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找到了更加客观的解释。
光的红移
天文学家弗里斯曾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银河系以外的很多星系光谱线理应有自己的发射轨道,但它们却偏偏远离了正常位置,而且还向另一个无规则的方向和路线进行高速位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大家可不要小看弗里斯的这一发现,实际上光谱红移蓝移线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宇宙中总有一片漆黑。
因为当我们去观察某一物体的时候,如果距离光源的位置非常远的话,那么被观测的物体所受到的光波频率,就会因为它距离光源的位置很远逐渐变低,波长也会被拉伸。这个现象和弗里斯发现的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光谱线出现红端位移现象是完全一致的。
1922年,科学家们经过大量实验和推测,陆续证明了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着的。当时有一位来自俄国的物理学家弗里德曼,他就验证出宇宙大小并非一层不变,而是在收缩和膨胀中切换。
但当下的宇宙是处于正在膨胀的,可这和天空中为什么总有一片漆黑又有什么关联呢?
因为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而且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它所发生的红移现象就会越明显。这时候恒星的运动也会受到影响,它所发散出来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讲就会显得非常弱,而并不是它们并没有发射出光源。
所以遥远的星系即便是发射出了光,但它们经过了红移现象之后会使光线逐渐偏离原定的路线,最终可能无法到达地球。
这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讲,这类遥远的恒星所释放的能量就约等于零。所以在人类的头顶上,我们总觉得有一片天空是漆黑的。
那么,这是不是颠覆了你的认知?或许有人原本相信:地球上能够看到太阳光而看不见宇宙中更大一片漆黑的区域,是因为在恒星与恒星之间有着一大片太空物质,它们的质量过于稀薄,所以不能有效的反射阳光。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经过科学家百年研究,人类得出的最有效和客观的结论,是恒星与恒星之间并不缺乏多数能反射光源的宇宙物质。
那些距离人类过分遥远的恒星在发出光芒后,由于位置太远并且还出现了光的红移现象最后才使得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总觉得那些遥远恒星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是更接近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