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老农在老乡家喝水,指着毛主席的画像说:他曾是我的兵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连年的混乱征战中,百姓是真正的民不聊生,想要平安度过一辈子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当年的工作可不像现在这么多,很多人为了谋生便选择了投身军旅,至少能混口饭吃。像在历史上并不怎么出名的彭友胜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参军的。
或许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听到彭友胜的名字,他的确也没经历过什么大事记,但他却与毛主席有着一段特殊的关系。在彭友胜的晚年,与毛主席的往来还成就了一段佳话。

彭友胜1884年出生于湖南三彰乡金湖村栗子港,家中非常贫困,只能靠种地维持生活。
但是到了1907年,由于连年的战乱以及自然灾害,彭友胜家中的几亩田已经完全无法养活这一家人。
走投无路的彭友胜正好看到了湖南新军的募兵启事,为了能吃饱饭他便报名参军,顺利入伍。因为他的年纪比大部分新兵都要大,加上他很能吃苦,很快就被提拔为了副班长。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首举义旗,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各地新军为之震动随即纷纷响应。
10月22日,湖南新军兵分两路攻打长沙城,第一路就是彭友胜率领四十九标(相当于如今建制中的团)二营后队会同五十标由湘春门进城,至新开门占领荷花池军械局。
在战斗中,彭友胜非常英勇,他冲杀在前不畏危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新军都有为革命牺牲的勇气,但清兵都很茫然,湖南巡抚余格诚见事不可为,也没有做徒劳的牺牲,在抚署升起了白旗,因此只用了一天,长沙就被拿下了。街头巷尾随即充满了欢呼:“革命成功了”、“湖南光复了”。
这股热情感染了就读于湘乡驻省城中学的韶山学子毛泽东。

毛泽东目睹了这场战斗,他后来回忆“决定还是参加正规军来帮助完成革命。清帝尚未逊位,这正是奋斗的时候”。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0月末,毛泽东去往城内的军营报名,本来以为会很容易,没想到却遇上了难题。负责接收新兵的军官问他:"小伙子,你有人担保吗?"
听到这话毛泽东一愣,随即摇摇头。那名军官就遗憾地告诉他,上级规定,凡是参加新军的,必须要有两个人担保,否则不予以录取。
毛泽东心急之下与他理论了起来:我是一名学生,别的同学去参加了学生军,这里只来了我一人,我去找谁担保?
任他怎么说,那名军官就是不松口,两人的争执引起了上士朱其升的注意。
朱其升走过来询问缘由,他见毛泽东满脸坚毅,谈吐不凡,心中很有好感,决心让其留下,于是对毛泽东说:你且稍等,我去叫人来一同为你担保。朱其升叫的那人就是彭友胜。

来到军营前,彭友胜将毛泽东上下打量了一番,心下当即就同意了,不过还是进行了例常的询问:“你叫什么名字?”
“毛润之,湿润的‘润’,之乎者也的‘之’。”
“你是哪里的?”
“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父亲叫什么?干什么的?”
“毛顺生,务农。”
彭友胜问完后点点头,这个背景也没什么问题,在他与朱其升的担保下,毛泽东这才以“毛润之”的名字编入了新军。
出于对新兵的照顾,彭友胜待毛泽东极好,当时由于毛泽东刚入伍,军衣和棉被都没有及时调配,彭友胜就将自己的新棉被给了毛泽东,遇上很冷的天两人还同床取暖。
最开始彭友胜等人以为毛泽东也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参军的,但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们就发现了毛泽东的不同。一个普通的士兵每月饷银七元,大部分人拿了钱就大手大脚地花掉了,但毛泽东不同,他会拿其中5元去购买书籍报纸,有时连吃饭都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