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老农在老乡家喝水,指着毛主席的画像说:他曾是我的兵
久而久之军中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奇人,逐渐也形成了一副奇景:毛泽东在看报时一群基层官兵就围在他身旁静待,等他一读完,所有人听他分析时局听得津津有味。明明只是一个新兵,却仿佛成了主心骨。
也因为这样,毛泽东与军中众人都相处得极好,后来大家有什么困惑都会找他,要写家书也是请他代劳。

那段时间,毛泽东与彭友胜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只不过两人的志向不同,所以也只是携手走了一程。
1912年初发生了很多大事,清帝逊位、袁世凯以势逼迫孙中山退步,窃取了临时大总统之位。
这让年轻的毛泽东认识到自己对世界大势与国家国情的认知尚且不足,加上他参军本是为推翻清朝,眼下目的已经完成,毛泽东便决定返回校园继续充实自己。彭友胜知道手下这个兵前程远大,也没有进行阻拦,于是两人各自走往了不同的方向。
毛泽东之后进入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有了革命思想武装的他更加强大,在全国多地领导工人、农民运动。
而彭友胜除了从军以外,也想不到别的出路,幸运的是多年军阀混战下来,他还保全住了性命,后来他所在的部队辗转到了广州,被编为国民革命军,他也从副班长变成了少尉排长。
1926年5月,北伐战争已经拉开了序幕,彭友胜部在广州休整蓄势待发,他无意间看到报纸上“毛润之来穗讲学”的消息非常激动,当即向军中请了个假赶往毛泽东所在的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
故人相见,自然万分激动,毛泽东当时正在备课,看到彭友胜,高兴地放下了笔起身迎接,他说:盖三兄!别来无恙,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快坐。
彭友胜见他没有生分之意,心里也很高兴,两人相谈甚欢,各自述说了分别之后的事。

毛泽东也适时地向老班长宣传革命,希望后者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不过彭友胜拒绝了,他说自己只是大老粗,不会舞文弄墨,所以还是继续扛枪打仗好。
对此毛泽东也没有强求,两人一直聊到了晚上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没想到,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彭友胜在后来的北伐战争中多次立功,被提拔为了连长,职务虽然上升了,但这么多年仗打下来,依然没看到和平的希望,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发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彭友胜更是心灰意冷。
他不懂政治,但他知道自己好友毛泽东就是共产党人,眼下上级强令他们去屠杀共产党,彭友胜忍不住想,继续打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彭友胜决定脱离军队回到家乡,先是做了仓库保管员,后又一直在家务农。毛泽东的人生就要比他波澜壮阔多了,不过毛泽东一直也没有忘记过他。
毛泽东在延安时,曾与外国记者斯诺谈及自己在新军的经历,他说:在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非常喜欢他们。
矿工就是彭友胜,铁匠则是朱其升。

新中国成立以后,彭友胜得知毛泽东已经成了国家主席,他心中特别激动,逢人就说自己曾与毛泽东共事过,但这话基本上没人相信。
1951年,彭友胜托请了本地颇有学识的夏金声代为执笔,写了封信寄给毛主席,信中主要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并希望能得到一份工作。3月的一天,他到镇上的邮电所去寄信,因为路途较远,他走得口干舌燥,路上看到一户人家,便过去讨了口水喝。
在堂屋彭友胜看到了中央贴着一副毛主席画像,他观看良久,然后说:他曾是我的兵。这句话主人家当然不会相信,就回了句:你在乱说什么?这可是毛主席。
彭友胜什么也没说,跟主人道谢后就离开了。当时他自己家人都不相信毛主席会给他回信,没想到在半个多月后,邮递员真的送了一封回信到他家。彭友胜颤颤巍巍地将信封拆开,里面是毛主席苍劲有力的字体,内容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