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岳麓山景点介绍汇总
舍利塔
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指死者火化后存留的骨质结晶。相传释迦牟尼圆寂后进行火化,有八国国王分取他火化后所得的“舍利”建塔供奉。根据佛书《释氏要览》中记载:“释迦(牟尼)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彩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藏之。”其实人体骨骼内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经高温火化,这些金属元素与骨胶粘合成一些结晶元粒。原来所建的舍利塔早已坍塌了,民国初年有信佛教的子弟寻塔原址再建石塔。建国初对舍利塔进行了修整,全部以花岗岩琢砌而成,外表很像僧帽,塔分三层:底部是塔基,作须弥座式;中间四角作蕉叶状,浮雕力士像五尊,含有守护宝塔的意思;上层顶端形状就像是僧帽宝顶。塔西方塑有石碑一通,正面隶书阴刻“隋舍利塔”,字迹俊秀。碑阴有“共建菩提”石刻,就是佛语“觉悟”的意思。
白鹤泉
光绪三年(1877年)湖南粮道夏献云所建。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亭废碑存。1956年,长沙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白鹤泉。新修的亭子,造形古朴典雅,七级石阶,石柱瓷顶,碧瓦飞檐,藻井上彩饰两只展翅欲飞的白鹤,倒映泉中,微波颤动,翩翩起舞。泉井上砌有长方形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刻着精美的白鹤图案。白鹤泉位于麓山寺观音阁右侧的岩石下,是清枫峡到响鼓岭峰一大裂隙的中段。因山上树木茂盛,丰富的地下水经沙岩滤泄至此涌出,源源不断,清澈透明,甘甜清凉,无论冬夏从不枯竭。古人称此泉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缩经旱潦不异”,用泉水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杯口,好象白鹤飞舞,栩栩如生,饮此泉水沁人心脾,可延年益寿,堪称岳麓山一绝,故有“麓山第一芳涧”的美称。从古至今,远近居民多有早晚来这取水饮用的习惯。
响鼓岭
响鼓岭雅名叫步虚岭。据《新修岳麓书院》解释,是因为“履之(脚蹬地)空洞有声”。响鼓岭地势高亢,怪岩林立,风光独秀,历代为佛、道两家所重视。佛教曾在此建法华塔,后来被毁。现建有石亭,供游人歇憩,亭子由麻石建造,六条斜边使得亭子方正敞亮。亭旁的巨石上刻有今人周翰陶书“响鼓岭”三字,另一巨石上刻有“观枫台”三个字。亭的北侧有1941年7月7日竖立的“长沙会战碑”,碑高225米,宽1米。碑文记述了1939年9月国民党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当时,日寇以18万兵力,分六路进攻长沙,经过将士的浴血奋战,歼敌3万,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碑阴刻有记事诗十首。
飞来石
《岳麓旧志》上曰:“石飞崖外,如伸螭首”。传说中的螭是一种蛟龙,也有人说是山神作兽形。“飞来石”石顶宽阔,纵横大约一丈左右,石上平坦,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也可以躺在上面小睡片刻。以前在石上有人用花岗岩琢石柱,砌了一座石亭,据说还供奉了真武祖师的神像,在当时是香火十分旺盛。亭上悬有“寄岳云”额,是衡山太守聂铣敏所题,后来亭子倒塌,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石上刻有“飞来石”三字,及今人刘世善所书的宋代御史赵忭的《飞来石》诗:“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闲。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因为这里视野开阔,可遥望南岳而拜,因此古人又称它为“拜岳石”。诗中的“登此拜南山”一句,南山是指南岳衡山,南岳山上黄帝岩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寿岳”二字,站在云麓峰“飞来石”上可以默默祈祷,遥望而拜,祈求多福多寿。
自来钟
自来钟位于云麓宫前侧,夹在一株高十多米的唐代银杏树的树杈中,树粗数围,树杈将钟抱在怀中。钟是道家用于作息的信物,激越清扬,传响四方,游方道士闻声归来,故叫“自来钟”。又因钟悬于数十米的高处,山风吹拂嗡嗡作响,所以又叫“自鸣钟”。原钟在清代中期被毁,同治六年(1867),重铸安放在宫的左侧。钟口直径为四尺五寸,上铸“大清同治六年造”。光绪年间又被毁坏,民国时期,再次重铸,悬挂在树上。“文革”期间再次被毁,现钟为1978年仿制,钟口直径尺余,上铸“明万历四年造”字样,“万历四年”即公元15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