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岳麓山景点介绍汇总
禹王碑
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字高约16厘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未行空4字,共计77字。碑文有的象奔走的龙蛇,有的象团起身子的蝌蚪,字形独特,难以辩认。自明代以来,研究禹碑的学者数不胜数,有人说是蝌蚪古文,也有人说是鸟文古篆或道家符篆。现在一般多采用杨慎的译文,大意为:禹奉舜嘱托,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登南岳时,梦见苍水使者,得到治理洪水的要领金简玉字书,刻于石山的高处。从此,改围堵为疏导,河流疏畅行通了,害人的禽兽蛟龙永远奔逃。碑亭左边是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楷书《大观》,右边是刘汝楠题,张隶书《夸神禹碑歌》。这些名家石刻,更为禹王碑增添了几分神彩。1959年禹王碑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轮塔
五轮塔最早建于1927年,是以佛教最高塔式来作为革命将士的纪念塔,又称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该塔毁于文革期间,2002年修复后的五轮塔占地400多平米,塔高11.18米,分五层,由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和圆点等5种几何图形构成,造型奇特,极为壮观,塔身每一层都有金书梵文。五轮是指地、水、火、风、空,其形表示地方、水圆、火三角、风半月、空圆点。意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空构成,表现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塔即微型世界,是世界的一个缩影,五轮又象征人体,是人体的一个缩影,世界和人体同用五轮显示,表明五轮塔是天人合一之塔。
肖劲光铜像
铜像广场占地面积230平方米,铜像高3.5米,神态自然祥和。肖劲光(1903-1989),岳麓山人,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1921年赴莫斯科学习,1924年回国,在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赴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后调任红军第五军团政委。1933年,任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委,调闽赣军区司令兼红七军团政委。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军事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筹备并出席党的洛川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总司令。在此期间,撰有《近战战术》和《游击战争指导要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与陈云一起领导南满根据地的斗争,指挥“四保临江”之战;与萧华争取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平津战役后,任四野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渡江。长沙和平解放后,兼任湖南省军区司令,指挥衡宝战役。建国后,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1950年任海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海军大将军衔。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五届人大副委员长,中共第八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蔡锷墓
蔡锷墓是岳麓山的大型墓葬之一,195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锷墓掩映在古枫翠柏中,庄严而又肃穆。墓塔象一柄利剑直指苍天,象征着蔡锷将军不畏强权,仗剑维护正义的英雄壮举。墓区周围的石栏上刻有当时各省省长、督军题写的纪念铭文。蔡锷是湖南邵阳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出生于1882年,15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著名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弟子。后来,曾留学于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现代军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在云南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总指挥,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称帝,他从北京潜回云南,通电宣布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并组织护国军,打响了讨袁第一枪,历史上称为“二次革命”。蔡锷是“二次革命”的急先锋和首倡者。
黄兴墓
黄兴墓位于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由响鼓岭向东砌有350米片石公路直达墓前半园坪。黄兴一生从事革命,积劳成疾,1916年10月逝于上海,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此,墓区占地面积1913.6平方米。黄兴墓系岳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地势最高亢。墓上建有方型墓塔,以整块花岗岩琢成四棱型,通高11米,昂然矗立,似利剑直插云天,墓东面镶嵌紫铜色墓碑,镌刻“黄公克强之墓”,墓碑四周砌以石柱、铁栏围护,庄严肃穆,气势雄伟。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黄兴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右下0.5公里处,建有黄兴先生墓庐,占地494.1平方米,墓庐专辟《陈列室》,全面介绍黄公生平事迹。墓庐附近按规划辟林地、凿水池、建亭榭、游廊,广植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