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岳麓山景点介绍汇总
岳麓山是南岳72峰之尾峰,海拔300.8米。麓山景区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之一,面积5.28平方公里,位于湘江西岸,是十分难得的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是一个巨大的“植物博物馆”。景区共有植物种类174科,977种,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部分地区还保存着大片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古树名木,随处可见,晋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生机勃勃。
岳麓山人杰地灵,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仅列为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5处。爱晚亭之幽,岳麓书院之深,麓山寺之古,云麓宫之清,以及白鹤泉、禹王碑、二南诗刻、隋舍利塔、印心石屋等等无不引人入胜。还有黄兴、蔡锷、蒋翊武、陈天华等烈士、名人墓葬,在苍松翠柏之中更显庄严肃穆。
(图虫创意-1089212614092652546)
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宣统三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败不堪,四周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国际交往中,爱晚亭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以纪念中日两国人民友谊长存。爱晚亭四季景色宜人,春来桃红柳绿,曲涧鸣泉;盛夏绿荫蔽日,凉风习习;寒秋红枫似火,晚霞增辉;隆冬绿树银妆,妩媚多姿。
麓山寺
古麓山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山门上“古麓山寺”四字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李邕所写,从麓山寺碑中拓印出来的。麓山寺碑号称“三绝碑”,以其文章、书法以及刻工三者俱佳而得名,也是岳麓山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碑。山门上的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实实在在的说出了麓山寺的历史地位。古麓山寺饱经历史沧桑,虽然藏在山林深处,却也未能摆脱红尘俗世征战之苦,屡次被毁,兵毁僧建,屡毁屡建。到了近代又被日本飞机轰炸,大雄宝殿、弥勒殿、斋堂只剩残垣断柱,只有山门及观音阁奇迹般保存下来,现在的大雄宝殿及弥勒殿是在八十年代由湖南省佛教协会及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按原貌重修的。古麓山寺依山势而建,殿宇不多,却有一番巍峨壮观之相。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依次排出,两厢为斋堂,再加上寺中匠心独具的绿化设计,与寺外古木参天的宜人景色交相辉映,更是引人入胜。麓山寺前两株苍劲的罗汉松护卫在观音阁前,一左一右,一大一小,就像武士把关,所以,它被人们称作“松关”,到现在已有1700多年的树龄了,人们称它为“六朝松”。
云麓宫
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这之前据传说有黄冠羽士慕此名山胜地作静修之所,但无文献可考。到明朝吉简王就藩长沙时始建有此宫,明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道宫格局更趋完善,周围遍植松柏、桐,使峰顶景色更美。而隆庆年间即1572年左右,直棣新安方士金守分、王守德来到这里主持道事,殿元张阳和拜访他们,金道长请张殿元再修道宫。一时道士们“振铎乞化于道”,化缘到材料,请来工人在原来的基址上修了三进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两厢为道众丹房,殿宇为石柱铁瓦。在宫旁还建有望湘亭,可在中秋赏月,九九重阳节登临远眺。可惜这么一个神仙所在的场所在明末毁于战火。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召集道友募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新修葺道宫,但始终无法恢复当年盛况,现在的云麓宫是文革后重建的。到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本飞机轰炸,只有三清殿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