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马俑最近有什么活动
更新时间:2022年12月23日
西安兵马俑即将迎来“锦绣西域•华美之疆——新疆文物精品展”,感兴趣的观众可在展出内前往一睹为快,具体的展览板块如下:
一、丝路雏形
(一)青铜与彩陶的对话
从新疆地区的考古发现来看,遗址遗迹中的青铜器和陶器乃至石器往往同时伴出,表明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同时共存的状态。在历史的时空和地理的坐标中,青铜与彩陶在绿洲与草原上不期而遇。东方与西方的青铜冶炼技术,在古老的西域大地上交流融合,留下了东西合璧的青铜长歌。从玛纳斯、轮台以及南俄罗斯等多地出土的“山”字纹铜镜中,不难看出浓重的中华烙印。从源于公元前19世纪哈密天山北路出土的彩陶中,不难发现新疆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这批彩陶,与河西走廊同时代的彩陶同根同源。就这样,烙印着中华符号的文明,在天山南北深埋文化的种子,沐浴千年春雨,早已茁壮参天。
(二)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考古研究揭示,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条件,多元化的族群及文化传统,孕育了先秦时期新疆多姿多彩社会经济发展面貌:社会经济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绿洲早期农耕文明、规模化畜牧业逐步形成,部分已经出现黍、粟、小麦等作物的种植和技术传播;天山以北地区的草原地带,游牧、畜牧业经济特征显著,马的驯化技术在距今3000年前后趋于成熟并得以推广,木轮车在哈密地区开始出现;天山东部、西部地域矿冶技术有了发展进步,距今3600年伊犁河谷的先民最早将煤炭作为燃料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毛纺织、皮革鞣制、制陶等手工业技术趋于专业化发展。考古已经实证,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和栗作农业技术的西传,深刻地影响了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来自中亚、西部草原地域的小麦、冶金技术、畜牧技术等文化特质向东方传播交流,在新疆大地也留下了鲜明的物证。
二、丝路华章
(一)凿空西域 令行天山
张骞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两次出使西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同时也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是西汉统一西域的序曲。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郑吉为西域都护府首任都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汉并天下的大一统格局,增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密切联系,增强了西域各地对汉朝政权的认同,保障了丝绸之路进一步的畅通,奠定了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拓展,加强了西域诸绿洲与中原、西方的联系以及文化艺术的交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隋唐时期,新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入多元、开放的兴盛时期。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范围。640年和702年,唐朝在西域分别设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后升为安西、北庭大都护府。都护府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大都护下设副大都护、副都护。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府统辖范围包括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南的广大地区。随着唐代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盛,丝绸之路迎来了空前的辉煌。丝绸之路通过西域这一重要枢纽将都城长安与世界连通,引万国来朝。
(二)商旅相继 职贡不绝
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不仅增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密切联系,更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西域都护府建立,丝绸之路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从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是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重要通道。西域各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各地贸易的频繁,古代新疆分散封闭的绿洲城郭,骤然成为交通孔道、欧亚大陆的热点。随着唐代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盛,丝绸之路迎来了空前的辉煌。丝绸之路把长安和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东西交流通道上,商旅相继,职贡不绝。“无数驼铃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正是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西域是陆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来自东西方的物质和文化在这里汇集,这不仅加强了唐朝与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而且大大促进了西域贸易活动的兴盛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