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实施方案(2023年最新)
(五)分级分类救治患者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定点救治医院和各医疗机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按照患者病情确定住院和出院标准。取消入境人员定点救治医院设置。定点医院收治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各三级医院收治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其他医疗机构和亚定点医院收治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自我照护。全面实行发热等患者基层首诊负责制,依托医联体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级诊疗,加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健康监测,对于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指导协助有重症风险的感染者转诊或直接到相应医院接受治疗。完善医疗救治资源区域协同机制。动态监测定点医院、二级以上医院、亚定点医院等各类医疗资源使用情况。当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综合医院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床位使用率达到80%时,医疗机构发出预警信息,视情况通过区域协同机制,启动应急响应,调集医疗力量增援,确保重症高风险人员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六)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
摸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依据新冠肺炎相关健康风险评估标准及时调整“绿、黄、红”三色分级标记。对标记为黄色(中风险次重点人群)、红色(高风险重点人群)的人员专案管理。充分发挥“五包一”专班作用,将重点人群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做好红色、黄色标识重点人群定期随访、健康监测、送药上门、协助转诊就医等工作。家庭(基层)医生要与社区(村)网格员主动对接和相互配合,持续跟踪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指导风险等级动态调整,向重点人群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发挥我市现有“七大战区”作用,由战区中心医院、片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建设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战区包片和分级分类施治,共同保障重点人群医疗服务需求。
(七)强化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防控
做好疫情形势研判和应对,科学评估、及时调整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防控措施。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人群集中场所应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结合疫情形势,科学采取 “分区管理”“闭环管理”“封闭管理”等措施,对服务区域、服务人员实施模块化、内部闭环管理,做好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建立完善感染者转运机制、与医疗机构救治绿色通道机制,对机构内感染人员第一时间转运和优先救治,控制场所内聚集性疫情。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个人防护指导,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对有症状的医务人员和收治的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就诊患者及重症高风险住院患者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强化场所内日常消毒和通风,降低场所内病毒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