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不用全球通用的220伏?
美国为何坚持110伏而非全球通用的220伏?从爱迪生的直流系统到芝加哥的摩天大楼热潮,历史与需求塑造了独特的电力标准。
在探索电力历史时,一个问题让人好奇:为什么美国等少数国家坚持使用110至120伏的家用电压,而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选择了220至230伏?答案藏在19世纪末的发明热潮和美国独特城市发展的故事中。
1878年9月8日,31岁的Thomas Edison被朋友带去参观William Wallace的发明。这位发明家与Moses Farmer合作打造了一台能同时点亮八盏耀眼弧光灯的直流发电机。Edison被深深吸引,但觉得弧光灯太刺眼。他回到自己的“发明工厂”,豪言要用一台机器点亮“千盏,乃至万盏灯”,甚至放言用十几台Wallace的发电机就能照亮纽约下城。然而,他很快发现Wallace-Farmer的发电机效率低下。于是,Edison买下所有能找到的发电机,融合它们的优点,打造出一台更高效的发电机,绰号“长腿Mary-Ann”,因其电磁铁的长“腿”而得名。这台发电机沿用了110伏的设计。
尽管有了高效发电机,Edison的电气化之路并不平坦。直到四年后,他才成功量产白炽灯泡,并从中央电站为商业供电。初期,Edison注意到热门线路的客户使用更多灯泡,电阻增加,导致灯光比冷门线路黯淡。他巧妙地设计了三线系统:两台直流发电机串联,中间加一根“中性线”。当系统平衡时,中性线几乎无电流流动,灯泡保持一致亮度。这不仅节省了超过60%的铜线,还能通过连接两条“火线”提供220伏,驱动电机等大功率设备。
灯泡的材质也影响了电压选择。Edison最初使用竹子或碳化棉作为灯丝,这些材料在220伏下容易烧毁,因此110伏成为标准。他的竞争对手也纷纷效仿,形成了110伏灯泡、220伏电机的惯例。1904年,Sándor Just和Franjo Hanaman发明了钨丝灯泡,这种灯泡耐高温、耐高压,使用寿命更长。欧洲公司迅速推广220伏的钨丝灯泡,因为高电压传输需要更少的变压器和更细的电线,成本更低。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跟随欧洲,采用了220伏标准。
美国却未能跟上这一变革。1909年,钨丝灯泡问世五年后,美国生产了1400万盏金属灯泡,但需求旺盛,5300万盏只能用110伏的碳丝灯泡仍在售。十年后,金属灯泡产量激增1500%,终于满足需求,但此时美国的电力系统已广泛采用110伏,改造成本过高。于是,美国及其服务的国家继续沿用110伏。
为何美国对电灯的需求如此巨大?答案与芝加哥的崛起密切相关。1840年,芝加哥只是个4500人的小镇。1847年,连接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的运河开通,芝加哥迅速成为交通枢纽。1849年的加州淘金热进一步推动了其发展,肉类加工产业蓬勃兴起。到1870年,人口暴增至近30万,房屋建设却粗糙简陋。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烧毁市中心,给了建筑师重新规划的机会。
空间有限,建筑师William Jenny提出用金属骨架支撑建筑,墙体无需承重。这一创新催生了1884年的全球首座摩天大楼——十层高的家庭保险大楼。到1893年,芝加哥拥有12座16至20层的摩天大楼,远超纽约的4座。同年,芝加哥举办哥伦布世界博览会,吸引2700万游客,展示George Westinghouse的交流电照明,夜间开放的壮观景象震撼人心。电灯成为商业和城市骄傲的象征,美国的摩天大楼热潮推动了110伏电灯的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推移,电力公司为节省导线成本,略微调整电压,美国从110伏升至120伏,欧洲从220伏升至230或240伏。1891年,德国展示三相交流配电,每户使用一根火线、一根中性线和一根地线。高功率设备如干衣机推动了双火线供电,提供更高电压。这种复杂的演变造就了各国不同的电力标准。
至于为何出现50赫兹和60赫兹的差异?这得归功于一位被低估的发明家Mikhail Dolivo-Dobrowsky,他的三相交流系统彻底改变了电力传输方式。美国的110伏选择,既是历史偶然,也是城市快速发展与技术局限的产物,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