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网络热点

为何有些人总是明知故犯?研究揭示自毁行为之谜

常驻编辑 网络热点 2025-07-27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发现,部分人明知后果仍坚持错误选择,源于无法将行为与结果关联。游戏实验揭示三种行为类型。0AB拜客生活常识网

为什么有些人明知选择有害,却一再重蹈覆辙?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Sydney)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因。Dr Philip Jean-Richard-dit-Bressel带领团队通过一项在线学习游戏,探索了人们在面对奖励与惩罚时的行为差异。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源并非缺乏动力或能力,而是一部分人无法将自己的行为与后果有效连接。0AB拜客生活常识网

在这款游戏中,参与者需在两个星球间选择,点击其中一个会随机触发飞船,带来积分奖励或扣除已有积分的惩罚。尽管惩罚并非每次都发生,但通过几轮尝试,敏锐的参与者——研究者称之为“敏感者”——很快发现惩罚只来自某个星球,并迅速调整策略,避开“危险”选项。然而,另两类人——“无觉者”和“强迫者”——却未能察觉这一规律,继续遭受间歇性惩罚。比如,敏感者可能在几次失分后果断放弃某个星球,而强迫者即使反复受挫,依然执着于错误选择。0AB拜客生活常识网

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团队向所有参与者明确揭示了哪个星球会导致惩罚,哪个是安全选项。Dr Jean-Richard-dit-Bressel解释:“我们直接告诉他们,‘这个选择会导致损失,那个是安全的’。”结果令人意外:大多数原本选错的人迅速调整了策略,但仍有少数人——强迫者——固执地重复错误,仿佛信息对他们毫无作用。0AB拜客生活常识网

这项研究并非首次尝试。早前,研究团队曾在澳大利亚心理学学生中进行过类似实验,但最新研究扩展了参与者范围,涵盖来自24个国家的267人,年龄跨度从青年到50岁以上,背景各异。令人惊讶的是,不同文化、年龄和经历的参与者展现出几乎一致的行为模式。在澳大利亚的实验中,约35%的人是敏感者,41%是无觉者,23%是强迫者;而在国际研究中,比例略有变化,分别为26%、47%和27%。Dr Jean-Richard-dit-Bressel指出,50岁以上参与者更倾向于表现出强迫型行为,这可能与认知灵活性随年龄下降有关。0AB拜客生活常识网

更引人注目的是,六个月后,研究团队邀请部分参与者再次玩这个游戏,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几乎未变。Dr Jean-Richard-dit-Bressel感叹:“这表明这些行为不是偶然失误,而是稳定的特质,近似于人格类型。”例如,一位强迫型参与者在游戏后清楚地描述了自己的策略,却未能意识到它为何导致失败。这种“明知故犯”的现象,显示出他们难以将新信息融入决策,优化行为。0AB拜客生活常识网

研究还排除了“习惯性自动行为”的可能性。研究者通过询问参与者的选择理由发现,强迫者并非漫不经心,他们清楚自己的选择逻辑,却无法调整以避免负面后果。这提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使理解风险,某些人仍难以改变行为模式。0AB拜客生活常识网

这项发现对现实生活有重要启示。Dr Jean-Richard-dit-Bressel表示,尽管游戏简化了现实情境,但其模式与赌博、酗酒或药物成瘾等自毁行为有相似之处。例如,赌徒可能明知长期输钱的风险,却无法停止下注。研究还对公共健康宣传提出挑战:许多宣传活动依赖提供信息,如吸烟、饮食或财务风险的警告,但研究表明,对于强迫型个体,单纯的信息传递远远不够。0AB拜客生活常识网

研究团队强调,实验结果需谨慎解读,现实远比游戏复杂。但这些发现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了新思路。Dr Jean-Richard-dit-Bressel总结道:“对大多数人来说,信息足以改变行为,但对强迫者,我们需要更深入的干预方式。”未来,研究者希望进一步探索如何帮助这些人打破行为怪圈,为公共健康和心理干预提供更有效的策略。0AB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