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几年前所预测的,现在的飞机颠簸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重了
气候变化导致飞机颠簸更频繁、更剧烈,北大西洋航线颠簸增加55%。专家预测未来颠簸时间将翻倍,航空公司正通过技术升级与安全措施应对挑战。
Andrew Davies至今仍记得那次飞往新加坡的旅程。本是去新西兰筹备《神秘博士》展览的他,坐在飞机上,原本一切平静。突然,飞机遭遇剧烈颠簸,仿佛过山车般失控。“我被狠狠压进座椅,然后整个人像是坠入深渊,”他回忆道,“我的iPad砸中了头,咖啡洒了一身,机舱里一片狼藉,乘客和杂物四处散落。”哭声、惊呼此起彼伏,很多人不敢相信刚刚发生了什么。
相比其他乘客的擦伤和骨折,Andrew觉得自己还算幸运。然而,73岁的Geoff Kitchen却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这样的悲剧虽极为罕见——据估计,自1981年以来,仅有约四起因颠簸导致的死亡事件——但受伤案例却在攀升。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美国已有207人因严重颠簸住院超过48小时,其中大多是未系安全带的乘务员。
气候变化正让天空变得更加动荡。雷丁大学的大气科学家Paul Williams教授警告,温度变化和高层大气风场变化将使严重颠簸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现在每10分钟的严重颠簸,未来几十年可能增加到20或30分钟,”他说道。尤其是北大西洋航线,过去40年严重颠簸已增加55%,东亚、北非、北太平洋等地也预计将受到影响。
颠簸主要有三种成因:对流(云团或雷暴)、地形(山区气流)和晴空(风向或风速突变)。对流和地形颠簸较易规避,但晴空颠簸却如幽灵般难以预测。2024年,Andrew的航班就在缅甸南部上空遭遇对流活动,飞机在19秒内骤降178英尺。气候变化加剧了这种现象:温暖的大气能容纳更多水汽,催生更强烈的雷暴。2014年《科学》杂志研究表明,全球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雷击次数增加12%。
职业飞行员Nathan Davies也感受到变化。“最近几年,我注意到直径超过80英里的巨大风暴云变得更常见,”他说,“不过,这些云团通常肉眼可见,我们可以绕行。”但晴空颠簸的隐蔽性让飞行员头疼。它源于喷射气流——一种在6英里高空、时速可达250英里的快速气流。喷射气流南北温差越大,气流越强,颠簸也越剧烈。Williams教授解释:“气候变化让南侧空气升温更快,温差加大,喷射气流变得更强。”
这种趋势让乘客如Andrew忧心忡忡。“不只是为我自己,也为我的孩子,”他说,“这样的颠簸让人不安。”一项YouGov调查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英国成年人害怕飞行,颠簸加剧无疑让旅途更像噩梦。来自诺福克的Wendy Barker坦言:“颠簸多了,总觉得出事的概率更大,活下来的希望更小。”
飞机机翼的设计能应对颠簸。前飞行员Chris Keane透露,波音747的机翼在破坏性测试中可上翘25度才断裂,“即使最严重的颠簸也远达不到这个程度。”但对航空公司而言,颠簸的隐性成本不容忽视。AVTECH公司估算,每年因颠簸导致的维护、赔偿和改道费用高达18万至150万英镑。欧洲航空组织Eurocontrol指出,绕飞风暴会增加飞行距离,2019年因此多飞100万公里,排放1.9万吨额外二氧化碳。到2050年,极端天气可能进一步推高成本。
航空业正积极应对。Williams教授表示,晴空颠簸的预测准确率已从20年前的60%提升至75%。飞行员依赖气象雷达和飞行计划提前规避风险。Nathan Davies说:“虽然不完美,但结合空中交通管制和其他飞机的报告,我们能大致掌握情况。”西南航空公司将舱内服务结束高度从1万英尺提高到1.8万英尺,确保乘客提前系好安全带,预计可减少20%的颠簸受伤。韩亚航空则因2019年以来颠簸翻倍,停止在经济舱供应热面,以防烫伤。
更前沿的尝试也在进行。2020年皇家学会研究发现,谷仓猫头鹰的翅膀能在强风中稳定飞行,其铰链式设计或可用于小型飞机。奥地利初创公司Turbulence Solutions开发出颠簸抵消技术,通过传感器和襟翼实时对抗气流,在轻型飞机上可减少80%的中度颠簸。加州理工学院的FALCON技术则利用AI预测气流并调整机翼,但航空工程师Finlay Asher指出,这些技术短期内难以应用于大型客机。
尽管颠簸可能更频繁,Nathan Davies认为它“只是烦人,不会危险”。Andrew Davies却有了不同的习惯:“现在一坐下就系好安全带,即使起身也挑好时机,马上回去扣上。”他坦言,飞行不再像从前那样令人期待,但他不会让恐惧定义自己。天空的挑战在加剧,但技术和警惕正在为乘客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