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焦虑化作冒险
焦虑未必是敌人,学会转化,它能点燃生命的冒险感。
前不久,一位朋友迎来人生的一个里程碑生日。对她来说,这意味着生命的下半场已经到来。她宣布自己的新目标:不再被焦虑裹挟,而是要享受生活,把日子过成一场冒险。她问我该如何做到这一点。
我告诉她,19世纪的丹麦哲学家Søren Kierkegaard早就提出过一种“人人都必须面对的冒险,否则便会走向堕落”。在他看来,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奇怪的是,他说的并不是登珠峰、跑马拉松那样的壮举,而是——焦虑本身。他认为,理解并善用焦虑,就是生命最伟大的机遇与冒险。
这听起来或许有点荒唐,毕竟正如我的同事Scott Stossel在《我的焦虑时代》一书中写的,焦虑症是美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影响着超过四千万成年人,女性更为普遍。在大多数人眼里,焦虑是灾祸,不是机会。但Kierkegaard却指出了一个真相:在健康的范围内,若能妥善引导,焦虑不仅是生活的常态,更能带来学习、提升,甚至让生命多几分惊险与趣味。
焦虑究竟是什么?很多人说不清,它与恐惧、担忧、压力纠缠在一起。可以这样理解:焦虑是一种弥散的恐惧,伴随着反复的负面思绪与身体的紧张反应。进化生物学家认为,它不是大脑的缺陷,而是人类自带的报警系统,用来提醒危险,避免伤害。
问题在于,如果这报警器过于敏感,就像做饭时烟雾报警器频频响起,它便成了负担。去参加聚会、开口讲话这样的小事都能触发心慌,那就意味着系统出了问题。过去十多年,焦虑症的诊断率大幅上升,尤其在年轻人中:2008年至2018年,美国18到25岁人群中焦虑症的比例几乎翻了一倍。疫情更让儿童与青少年的焦虑比例翻至两成以上。
原因众说纷纭,但社交媒体是一个重要嫌疑。平均每个美国青少年每天在这些平台上耗时近五小时。研究表明,使用时间越长,焦虑风险越高。疫情的封锁、孤独、经济压力、缺乏运动和家庭矛盾,都让这种风险雪上加霜。
过度焦虑带来的伤害,不仅限于心理。慢性焦虑患者体内常见更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6,这种蛋白与自身免疫病、癌症、心脏病相关。研究甚至发现,高度焦虑者的心脏病发作风险与吸烟者接近。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焦虑只会带来坏处,应尽可能驱逐。但这并不完全正确。适度的焦虑提醒我们保持警觉。比如开车时,如果彻底没有紧张感,那才危险。即便是严重焦虑的人,也有人承认它带来过情感收益——让人更关注他人,激发同理心,甚至增进自我理解。
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2014年,一项发表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的研究发现,人在执行复杂任务时,如果存在适度的焦虑,反而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那是一种专注而愉悦的沉浸感。换句话说,当你工作在能力的边缘,心里微微紧张时,生命才显得格外鲜活。
更深层的冒险,则是哲学性的。一项刊登在《积极心理学杂志》的研究调查了因移民、疾病甚至暴力而产生的存在性焦虑。受访者事后普遍承认,虽然没有人愿意重来一次,但他们因此突破了旧的局限,更清晰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也更容易找到真实的方向。有人甚至感激焦虑带来的改变。
当然,失调的焦虑症应当被严肃治疗。但就焦虑本身而言,它并不是敌人。若能理解并善用,它完全可能成为伙伴。
我对那位朋友的建议是:第一步,接纳焦虑,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敌人。2009年的实验表明,刻意压抑焦虑的人反而更焦虑,而选择接受的人情绪更容易缓解。当压力荷尔蒙飙升时,不妨对自己说:“这是大脑在提醒我有些不寻常。”
第二步,把“非同寻常”视为冒险的入口。焦虑不是灾祸,而是机会的信号。哈佛医学院的Kevin Majeres就把焦虑定义为“带负面解读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提升表现,关键不是消灭它,而是改变看待它的方式。下次当你心跳加快,不妨试着说一句:“这挺刺激的。”
我建议她,不必一味去寻找外部的大冒险。也可以从生活中那些让你夜不能寐的东西开始:职场和家庭的冲突,健康的忧虑,甚至对世界局势的担心。逐一承认这些焦虑,再把它们重塑为挑战。比如,设想和伴侣用新的方式交流,制定改善健康或重塑事业的全新计划,或者为你在乎的事情采取实际行动。如此一来,你的焦虑将不再是乌云,而是点燃生活的火花。
最后,她问我:“如果照你说的做,我是不是就不会再讨厌焦虑了?”我笑着回答:“不,你大概还是会讨厌它。”Kierkegaard称焦虑是“自由的眩晕”,是活得真实必须付出的代价。它本就不该让人舒服,但却能让生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