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交谈会影响你说话的方式
当你与人交谈时,大脑会自动调整听觉与语音,让你们的语调和节奏悄然趋同,这种“脑内共振”揭示了语言的深层魔法。
“在某种意义上,你用不同的‘耳朵’聆听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不一样。”
研究者 Orhun Uluşahin 说道。他将在 10 月 17 日于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答辩博士论文。
他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会在几秒钟内对说话者进行适应,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甚至会在对话中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去贴近对方的声音。
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五岁小女孩说“bottle”和一位八十岁的老先生说“bottle”,那几乎是两个世界。生活中,我们的大脑不断地在为这些差异“校准”。无论对方语速快慢、音调高低,还是带有口音或方言,我们都会在极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听觉系统,让理解变得顺畅。
但 Uluşahin 的研究更进一步。他发现,这种机制不仅影响我们怎么听,还会改变我们怎么说。
“你对别人说话方式的了解,会反过来影响你自己的语音模式。”他说,“在对话中,人们会微微调整自己的声音,让它在声学特征上更接近对方。”
声音的模仿与记忆
在实验中,Uluşahin 让受试者听录音并复述。比如,有一组人要以与录音相同的节奏重复一句话。研究团队不仅测量他们的同步程度,还分析了他们的音高。结果显示:当受试者听到高音调的录音时,他们的声音也会变高;若录音偏低,他们也会随之降低音调。
不过,这种“模仿效应”会随着熟悉度的提升而减弱。举例来说,当参与者连续听同一个高音女声二十分钟后,再去模仿她的一句低音录音时,他们的音调反而不会随之降低。换言之,他们的大脑此时已经“认识”了这位说话者,并根据过往的记忆来理解声音,而非机械地模仿当下的音高。
这意味着,我们的听觉系统和发声系统其实共享相同的神经资源。
“你了解某人的说话方式,不仅影响你如何听他,也影响你如何回应他。”Uluşahin 说。
他指出,大脑的语言网络比想象中更庞大、更灵活。几乎整个左脑都在参与语言活动,但科学家至今仍难以准确定位“词语形成”或“嘴唇动作计划”的确切区域。而这项研究表明,从过程层面看,听与说并非两个独立的行为,而是紧密相连的双生系统。
大脑的“自动修正”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人们重复一个被微妙修改过的词。比如荷兰语的“beterschap”(意为“早日康复”)被轻微变成了“beuhterschap”。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察觉差异,他们依旧发音为“beterschap”。
“你听到的依然是‘beterschap’,即便它其实听起来有点不同。”Uluşahin 解释道,“因为你的大脑会优先选择它认为最可能的词——那个它已经熟悉的词。所以你会按自己习惯的方式发音。”
这也揭示了语言适应的边界:我们的大脑并不是无限可塑的,它会在一定范围内自动修正信息,使世界保持“合理”的模样。
让电脑像人一样“听错”
如今,Uluşahin 在荷兰的 Donders 研究所担任博士后,正在开发一种计算模型,用来模拟人类如何识别词语。模型能从句子中识别出单词,并像人类一样随不同说话者调整理解方式。
“对一个说话者来说,这个声音可能被识别为字母‘b’,但对另一个说话者,它可能被识别为‘p’。因为他们发音的方式不同。”他解释说。
他的目标并不是让模型尽可能减少错误,而是让它像人一样犯错。
“我们希望这个模型能‘误解’声音,就像人类那样。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理解大脑真正的工作方式。”
语言的回声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交流并非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场无声的共振。
当你与人对话时,大脑在同时聆听、学习、模仿,并不断微调声音的频率,就像两把琴在调音——直到彼此和谐。
所以,当有人说“你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像他”时,也许不是巧合,而是你们的大脑,早已在悄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