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融媒记者 杨皓
“双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理念,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奋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和示范样板区,争当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用“科创”的力量不断书写着再接再厉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实力不断提升的“科创之城”
今年9月23日,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首发申请获通过,将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随着炬光科技顺利过会,西安高新区今年已新增6家上市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陕西省的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西安高新区就有5家。其中,包括炬光科技、康拓医疗、铂力特等在内的“硬科技”创业企业都是在高新区这片沃土上,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新区的科创实力和鲜明的“硬科技”底色。
高新区何以成为科技创新的摇篮?从上述企业负责人的看法中可见一斑。他们曾无一例外地表示,看中的是西安高新区的“双创”环境,“一是人才基础雄厚,二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三是政府支持力度强劲。这些足以让创业者安心发展事业。”

诚如企业家们所说,高新区集聚了西电、西工大等一批高等院校,拥有科研院所49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311个,新型研发机构186家,华为、中兴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此布局国内最大规模研发中心,不断厚植的创新资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资人所认可。
与此同时,高新区的“双创”氛围和产业优势也如同强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众多人才向此聚拢,成为高新区“双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区已培引“五支队伍”人才2000名,并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大学生创业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人员达到65.3万人。
依托于高新区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加之适宜的双创“土壤”和“气候”,一个个科创企业在这里破茧成蝶,并催生出一大批硬科技成果落地。数据显示:在“双创”引领推动下,高新区累计拥有在孵企业10513家,培育高企270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4家;培育雏鹰企业1165家、瞪羚企业214家、独角兽企业2家,并以此形成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产业集群。
在这些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高新区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攀升,稳居全国高新区前五名。而随之诞生的启明“910”“920”芯片、超宽禁带氧化镓功率器件、超高强韧镁基复合材料、物联网核心芯片等一个个硬核科技成果,更是让西安高新区的科创之力声名远扬。
平台次第搭建的“创新之城”
如今,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氛围愈发浓厚,创新不仅是刻进“高新区人”骨子里的基因,而且早已成为一种风尚。尤其是在以“嘉会坊”为代表的一个个双创阵地,更是逐渐成为青年人“创想世界”的发源地。
目前,高新区共有双创载体171家,总面积988.93万平方米,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区级众创空间9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在这些广阔的舞台上,年轻的创新创业者们不断进行着头脑风暴,让创新的火花变成梦想照进现实。
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今,仅在“嘉会坊”,就已累计新增注册企业2210家,实际入驻孵化企业324家;在孵企业获得知识产权1219件、科技成果转化60余件,在孵企业累计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放眼整个西安高新区,这一数据更是令人振奋,孵化器创业企业营收超过5000万的已达72家,在孵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达21005件、有效发明专利数198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