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此同时,高新区还依托本地丰富的科教资源,积极推动与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进一步提高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目前,因校地合作而诞生的西工大飞天创客空间、西交大1896创客空间、北大1898、西电石头众创空间等联合众创空间发展强势,其创新创业所涉及的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与高新区“55611”产业体系深度契合,于无形中推动着高新区各类产业的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特别是在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新区更是抢抓机遇,引导各类科技平台和创新要素聚集,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服务体系,并围绕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建立“企业联络员+项目经理+创业导师+商业资源”的四级服务模式,全力高效赋能创新创业。目前,已部分建成并投用的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西安电子谷)及其他优质科创平台高度聚集,为高新区推进科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而西安科创基金园(丝路西安前海园)将充分发挥金融资源优势,为大众创业、科技创新提供“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金融创新+风险监管+投资服务”的全链条服务。
此外,高新区还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双创”建设,并与陕煤集团、陕西电子集团,西电集团等合作建立了陕煤双创中心、西电双创中心等专业化众创空间,使得特色优势行业进一步发挥聚集效应。至此,高新区“高校+研究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多元并存的科创格局也得以正式形成。
加速建设中的“科创高新”
毫无疑问,“科创”如今已成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最鲜明的特色。在“三十而立再出发”元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高新区重点规划的以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样板示范区和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点”为目标的丝路科学城横空出世。未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这片220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高新区“科创”的主战场。
根据《规划》,高新区将围绕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全力推进丝路科学城建设,围绕“一城三区十组团”区域空间布局,建设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硬科技产业区三大片区,构建科创金融、国际社区、生态文创、科学中心、光电子产业、科教创新、生物医药、绿色装备、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十个产业组团,做强“55611”现代产业体系。到“十四五”末,丝路科学城将聚集50万人口,承载1万亿经济规模;到2035年,聚集人口150万,经济规模突破3万亿,带动西安高新区经济总规模达到5万亿,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全新的目标需要务实的政策来支持。为此,在以往出台的《西安高新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政策》《西安高新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若干政策》等政策的基础上,西安高新区又重磅发布了《关于支持硬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科创9条”),每年设立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加大科技企业梯度培育等九个方面,努力开创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而今年8月发布的《西安高新区关于建设“四个高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实施意见》提出,将着力打造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生态高质构建、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科创高新”。与之对应的《“科创高新”建设方案》覆盖科技创新的整个周期,制定了10项重点任务,围绕着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为科技企业成长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方案》明确指出,将以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秦创原高能级科技转化大平台两项任务为抓手,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更优承载平台。到2023年,将聚集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120家,新型研发机构240家,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115家,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数80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年均引育硬科技人才4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