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到了瓶颈期,下一步棋下在哪里?

企业在创业期从单一维度寻求发展,直至成熟期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从成熟期至转型期,企业面临几个问题:
1、企业转型的目的和动能是?
2、企业转型的可行性模式是?
3、企业转型期间如何控制风险?
天下大道,终归于一。不论企业的选择是什么,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印证了这三个词的关系:多维度、高维度地构建自己的多层级的竞争力,才有可能避免内卷。

我们打个比方:一个人发现,他只靠说话、演讲这个技能就能活下来,于是他不断精进这一技能,与此同时,其他的能力就弱化了。
当有一天,环境发生改变,突然发现,擅长的东西不管用了,困境也随之而来。
一个公司,能走到一定的高度上,也是因为拥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某一种能力特化,非常突出,这让公司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是,当新的环境出现时,企业能力库里缺乏应对新环境的能力时,整个组织可能会丧失竞争力。

我们从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有三个关键词:
1.内耗:公司/行业在外部发展方面(暂时)碰到了天花板,开始向内争夺资源。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们业务范围越拓越广,其产品和服务也都远远超出了成立之初起家的核心业务。即便如此,还是遇到了一个天花板:用户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互联网大厂们目前的很多战略,都是为了抢夺用户时间(流量),和让用户使用时间内实现收益最大化(客单价)。例如微信推出视频号和直播功能,抖音推出支付功能。
2.符号化:企业从创业期走到成熟期,“符号化”有一定的功劳;到了转型期,则必须摆脱特化。海尔和美的都是白色家电的巨头,面对转型,海尔选择了“生儿育女”式的转型之路;美的通过收购库卡,让并购给技术赋能的转型之路。
另外两个巨头:格力和联想都曾尝试过做手机,可惜效果都不太好,目前看起来仍在寻找转型的道路。
3.质变:高维看起来很简单,在低维很可能意味着困难和复杂。维度质变,有可能是受到环境、情绪等方面的影响,人在不够冷静和理智的情况下,是容易被“一叶障目”的。
ofo、蛋壳公寓、学霸君等互联网企业,他们能被外界熟知,能多次融资,创始人和其团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这些企业一个接一个“爆雷”,不能说创始人们都傻,我猜大概率是在冲刺的关键节点,一时头脑发热,导致结果发生质变,忽略了风险,却加速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