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上述的台积电亲美行为,这意味着,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半壁江山都被美国占据,中国企业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自研芯片,走上自救之路

面对美国吃掉了中国芯片行业大半块蛋糕的情况,各个自主品牌纷纷开始自救。
之前我国的汽车芯片,多是来源于国外的芯片企业供给,自主研发能力相当薄弱。
不过自去年以来,蔚来、吉利等车企都开始先后宣布有自主研发芯片的意愿;比亚迪、长城等传统车企也都有各自扶持的芯片企业;而零跑已经率先实现了自动驾驶芯片的自研量产...各个品牌纷纷发力自研芯片。

首先蔚来汽车在2020年就成立了Smart Hardware硬件团队,宣布开始自研自动驾驶芯片;小鹏汽车也在2021年4月传出在中美两地同时开启了自动驾驶芯片项目。不过从目前情况看,其自动驾驶芯片项目目前尚未对外公布进展,不难看出,对车企来说,自研芯片确实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目前来看,国内芯片行业较为出彩的车企还要当属比亚迪。自2004年成立比亚迪半导体以来,它就将更多精力放在研发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上。
在2008年,比亚迪以1.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可见其眼光之远,之后比亚迪又打破了国外IGBT芯片的垄断,量产首款国产车规级MCU芯片。

迄今为止,比亚迪半导体的车规级MCU装车量已超过500万颗,搭载了超50万辆车。目前比亚迪半导体已成为IGBT领域仅次于英飞凌的全球老二,不仅满足了自供,还可以提供外销。
也正是因为比亚迪的未雨绸缪,才会在各大厂商苦于无芯的时候不受影响,不退反进。凭借着出色的实力和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更加从容的应对这场风波。

新势力阵营的理想目前也有加入的意向。据有关信息显示,近日,理想汽车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四川理想智动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道路机动车辆生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等。

但是,自研面临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以及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长期的资本支持。同时在工作温度、运行稳定性、抗干扰性能、使用寿命、低故障率等各个方面容错率都几近为0。
这对大多数车企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此也有很多车企选择和供应商合作的策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失败的风险。

目前已经有不少车企与华为、国外半导体企业建立合作模式,以合资模式布局芯片研发。例如吉利控股亿咖通科技+Arm中国成立了湖北芯擎科技、北汽+Imagination合资成立了北京核芯达科技等等。
写在最后

在智能化和电动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芯片的战略位置越来越重要。但在暴利的芯片市场中,立足的中国企业却少之又少。
因此我们自主品牌要跑赢自研芯片这场比赛。虽然国产芯片基本上需要做个两三代产品之后才能稳定,短期内可能仍然无法弥补“芯荒”问题。但长远来看,只要我们持续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一批较为成熟的国内车规级芯片问世,打造我们自己的“中国芯”,撑起国内芯片市场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