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家栋 编辑/娄兵)今年以来,国际冲突、贸易局势对垒再加上疫情的卷土重来,为全球经济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近日,伴随疫情的好转以及各地保供措施的推进,社会常态化的生产运营陆续进入加速恢复阶段。不过,相较于社会面的快速拉动,汽车产业的复苏过程并不容易。尤其在需求端,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消费者加强自身抗击风险能力的意识开始增强。

今年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出现2020年8月以来首次负增长。在4月本土疫情多地频发的状况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其中,作为占据上下游繁杂且依赖完整产业链的汽车行业而言,多方因素的持续性叠加,造成的影响则更为严重,4月汽车类零售额领跌同比下滑31.6%。
然而,从2021年市场环境来看,2021年汽车类零售额达4.4万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作为重振市场的关键一环,汽车消费需求拉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此,从4月开始,国家从政策层面接连出手,除了在生产端全力保障并推进整车产业链的复工复产,同时在5月,还陆续披露了新一轮汽车下乡政策,与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等消费者端助推政策以帮助消费者缓解购车压力。
生产端按序恢复
事实上,国内车市在生产端的压力主要源于2021年开始的芯片短缺与今年疫情干扰供应链的影响。
不过,相较于去年下半年芯片预定量与市场需求呈现的严重偏差,今年年初众多车企已经选择针对市场的增量与预期有所准备,芯片供应商也均加速扩产以应对未来车企的大批量采购需求。从今年三月前各车企销量和反馈来看,除本田、大众等高销量车企仍需要时间来缓解芯片供给压力外,大多数车企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市场的高位的产能需求。
而3月下旬陆续爆发的疫情,无疑是打乱全国大多数车企生产节奏的罪魁祸首。长三角尤其是上海境内运输业务搁置,多数身处疫区的上游供应商以及整车企业停工,致使全国多数车企在产能端无法正常运作。行业专家表示,长三角地区的大多数OEM 厂商处于封锁状态,即使有足够的原材料也无法进行生产。

但根据上海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从4月底以来,上海正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重点产业链有序复工。在汽车领域,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特斯拉四家整车企业已经实现复工,同时带动上下游11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恢复生产。
这也意味着,目前汽车产业在产能端的减速与停滞,均能够随着疫情的防控等级变化逐步恢复,面对国家对疫情防控的坚决态度以及上海两个月封控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产能端或将在下半年出现大幅改善。
但与产能端相比,需求端的缺失,才是疫后影响车市恢复的更大难题。
大力补贴只是“救心丸”
从销量端来看,4月乘用车销量仅为67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55%,降幅巨大。不可否认的是,4月车市销量下滑的主因是源于本土疫情的爆发,致使了疫情封控和避险情绪下,经销商大面积闭店,以及消费者被动或主动减少出行,购车计划推迟等状况的出现。
短期来看,与产能端相同,需求端的缺失在疫后想要恢复到此前的正常水平并非难事。但对于国家而言,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汽车行业则必须要再复刻一次2020年下半年的火爆局面。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的环境下,重申了维持全年经济5.5%增长目标不变的决定。

按照每辆新车减征6000元购置税来计算,将600亿进行拆解,便意味着将有1000万辆新车获得补贴,而这一数字已经占据了2021年国内乘用车市场近半数的销量,补贴力度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