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在百度APP财经与北大国发院联合出品《稳经济大盘》特别直播中,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元春提出应该通过事业单位、国企逆市扩岗来保就业。
他说:“非常之时,必须要有非常之举。第一个要求各种事业单位、国企逆市扩岗,这种扩岗就是最大的积极救助,实际上就是一种补贴。第二个,高校可能进一步要提高招生的比重,双学位,专业学位进行扩招,一些研究型大学,可以为很多考研出国的学生提供科研岗,让他在这一年里有基本的就业和收入,但同时又不妨碍他考研出国或者明年再就业,把这一年缓过去。”
看完这句话后,我不禁愕然——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和中国四大财经名校之一的大学校长的刘元春,提出如此流于表面的说法,确实不能不让人吃惊。
之所以说他这种说法太流于表面了,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事业单位逆市扩岗的钱从哪里来?本就机构臃肿的国企,扩岗的意义何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是靠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扩岗增加的工资还是要通过财政资金来支付,然而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了4.8%,中西部、甚至东部的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发不出工资了。在事业单位已有人员工资发放都困难、且财政收入预期降低的前提下,居然要求其逆市扩岗?
虽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好(1-4月营收同比增长了9.8%),但是我国国企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国企业绩的强劲表现与能源价格暴涨及行业垄断是高度相关的。并且,当下我国国企的人员已经臃肿了——比如前一段时间在互联网匿名社区有一个很火的帖子:“程序员入职某国企,年薪税前25万元,一周上班5小时,1万行代码写了1年;每天象征性看看项目就是逛论坛搞副业写小说上网,中午睡到两点,下午五点半走人,请假不扣钱,没有KPI压力还常给点小福利,给个腾讯CEO都不换。”
人员早就过剩的国企,有必要继续扩岗养闲人吗?
二是扩岗是不是首先应该考虑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单位?
我国民营企业有“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经济总量,70%以上的以技术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就业岗位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也就是说我国90%的新增就业岗位是由民企创造的,政府、事业单位、国企和外企加起来才提供10%的新增就业岗位。
所以,如果要逆市扩岗,您认为从民营企业着手,与从事业单位和国企着手,哪个效果更好?
三是事业单位、国企逆市扩岗产生的新职位,能让就业最困难的人群获得吗?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吴碧霞做了《关于精准帮扶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的提案》,认为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的就业最困难的群体,应该把他们作为首要的就业帮扶对象。
然而实际情况是,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录用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则是重点高校和高收入家庭的。所以这些单位扩岗的新职位,能有多少让就业困难的群体获得?
综上所述,刘校长用事业单位和国企逆市扩岗促进就业的提法过于异想天开了。正确的操作是对民企的新增就业进行财政补贴,对聘用一般院校的低收入家庭毕业生进行财政补贴。使得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您觉得呢?欢迎点赞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