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家而言,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的让渡是绝不允许的。然而,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亏损困境,在明确可能存在的后果的情况下,滴滴依然莽撞地在美国上市,并在《外资公司问责法》的要求下提交了详细的审计底稿,不顾其中存在的信息泄露风险。
数据安全意识的缺失,造就了滴滴今天的结局。
如何保护数据安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已然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然而,在数据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各项技术应用背后的数据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有关数据泄露、数据滥用等安全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厂商们拼命收集用户的信息,在数据使用便利的同时,让渡的却是隐患重重的消费者隐私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
网信办对此次滴滴安全事故的处置,无疑是给蓬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打了一针清醒剂,给所有企业都上了严肃一课。虽然数据采集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但企业并不能因此任性妄为,企业应该关心的将不只是财务数据和市场风向,“数据安全”也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

在此基础上,现在各家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自查调整。企业需要知道应该按什么样的比例来收集个人的数据,确保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要违法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确保企业有一个流程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需要收集的个人数据,这样他们便可以将数据收集限制在合理必要的范围内。
此外,企业还应该对不同年龄差的用户加以鉴别,有针对性地停用个性化广告设置,并为儿童和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数据保护支持,以确保这些人的数据受到保护。将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运用在品牌营销上,随时可能会触及信息安全的下一个雷点。
对于个人而言,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千万不能随便同意系统、应用的权限申请。诸如个性化广告推荐之类会随时抓取个人喜好的选项最好做到随手关闭,至于位置信息、通话和短信权限等关键权限更是要捏得死死的。最近的手机厂商在信息安全方面花了不少心思,读者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
至于国家方面,随着AI、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企业拥有的个人隐私相关信息不断增多,为保障个人数据隐私和安全,我国于2021年9月1日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并将《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纳入年度立法计划,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也为企业如何做好用户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