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由大连估股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完整报告参考公司官方公众号:估股)
报告完整目录:
心脉医疗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心脉医疗主要从事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术中支架类、球囊类、支架类。产品已进入全国超1300家医院,主动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8%,在主动脉血管介入领域已经成为我国龙头。
1、行业趋势分析及生命周期判断
①行业驱动力分析
经济驱动力: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也相应提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快速发展,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将向欧美发达国家逐步靠拢。在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增长,进而提高全国人均医疗健康的支出。2017年-2020年中国人均卫生费用从3712.2元增长到5146.4元,复合增长率为8.51%。
主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是和“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紧密关联的一类老年病,发病率高并且随老龄化加深而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1.58亿人,占中国总人口11.4%,202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91亿人,占比达到13.5%,老龄化进程加快,主动脉及外周血管等疾病的发病人数亦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对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需求量不断扩大,进而拉动市场持续增长。
政策驱动力:
近年来,伴随国家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府部门陆续在行业标准、招投标、集中采购、流通体系等方面出台诸多法规和政策,包括两票制、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DRGs付费政策等。
2021年6月4日,我国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重点将部分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市场竞争较充分、同质化水平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采购范围。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应参与集中采购。截止目前,行业内未有相关产品进入国家级或者省级集采目录中。但目前医疗器械集中带量采购是长期趋势,未来随着集中带量采购范围的扩大,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可能面临价格下降、毛利率下降等风险。以与公司产品相同性质的冠脉支架为例,经过集采,价格从1.3万元下降至700元左右,下降了将近95%,但与冠脉支架不同的是,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类产品尚处在成长期和起步期,而冠脉支架已经处于成熟期,市场规模大,因此市场预期未来会发生集采、会减缓主动脉和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步入成熟期的速度。
技术驱动力:
过往行业渗透率低也有一定的技术层面的制约。如在主动脉介入领域,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累及弓部及升主动脉的病变、累及腹主动脉重要分支的病变、入路极度狭窄和扭曲的病变、支架远端破口的处理等难题。这也导致医生和患者在选择时更为谨慎,但目前针对上述难点的技术各企业都在推进中,对技术的攻破有助于进一步刺激需求。
②市场空间测算
主动脉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90%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极易导致死亡。国内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为(3.5-5.6)/10万人,患者平均年龄51岁,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该疾病的两大成因,62%-78%的病人有高血压病史。主动脉瘤主要发生于60岁以后的老人,2017年国内主动脉瘤患病人数达到89.6万人(胸/腹主动脉瘤分别为22.4/67.2万人),预计2022年将达到97.7万人。如此算来,主动脉疾病患者总数大致100~110万人,预计中期达到120万人。
但由于我国主动脉介入领域相关疾病筛查率、就医率相对较低等原因,从主动脉介入手术量与2021年年度报告相对应的人口总量的比例来看,中国与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仍存在有较大差距,手术渗透率仅美国1/2,2018年我国主动脉介入疗法渗透率仅为1.6%。假设主动脉支架中期价格下滑至3万,随着购买力的增强、健康意识的觉醒,介入疗法渗透率提升至10%,中期市场空间也不过最高35亿元,复合增速13%。
根据行业其他权威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主动脉腔内介入手术达到25621台,随着中国主动脉疾病患者不断增加,预测未来主动脉腔内介入手术量仍将持续增长,2022年将达到50570台,年复合增长约14.57%。中国主动脉腔内介入器械尚处于发展初期,2017年市场规模达10.3亿,2022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9.5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3.6%。由此可推断行业未来增速大致在12-15%,行业处于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