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外周动脉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症状消失,中国35岁以上人群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为6.6%,全国约有4530万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但仅0.2%接受了腔内介入治疗,外周动脉介入台数一年约在10-15万台左右,药物球囊每年的手术量在2万例左右。从临床价格来看,一个外周介入支架价格在1.5万元左右,而外周药物球囊价格在2-3万元。同时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发病率极高,为8.89%,采用介入治疗的比率极低,介入治疗支架费用为1-3万。
外周介入领域潜力被看好的主要原因是庞大患病人群基数。单从患病基数来看,我国冠心病患者有1100万,脑卒中患者1300万,心力衰竭患者890万,外周血管疾病患病人数是其他疾病的数倍。虽然有着庞大的患病人群,但现有的外周介入市场规模并不大,原因在于渗透率。
在患者端,外周疾病较低的致死率导致了患者就医手术意愿并不强,而等到就医时,往往又已贻误了病情。在医生端,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在发达地区介入手术的渗透率已经较高,但在我国的三线城市,几乎还没有血管外科,医生对于外周疾病的认识也尚不完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相关研究报告,2017年我国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30.1亿元,预计至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71.2亿元。未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我国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仍然处于初创期。

2、行业竞争分析
①行业内
目前,以美敦力、戈尔、库克医疗等为代表的国外医疗器械企业凭借较为完整的产品线、技术领先、研发能力强等优势,占据国内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较高的份额。2018年胸主动脉介入市场的CR4为87%,腹主动脉介入市场的CR4为89%,可以看出主动脉的市场集中度极高,市场趋于垄断;虽然后续数据未知,但从国产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预计集中度近些年来会有所下滑。2020年外周血管介入国内市场基本由美敦力、波科等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主导,整体市场占有率高达95%,可以看出行业集中度高,市场垄断程度严重。但随着以心脉医疗为代表的企业在外周血管领域不断攻破,预计垄断格局仍然会被打破。总体随着国产化进程的推进,可以判断未来竞争会更加剧烈。
②潜在进入者分析
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是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其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经济回报可能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这一领域,外部吸引力非常强。
但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从研发立项至获得国内外市场准入许可周期较长,一般为5-10年,同时需要企业在人才建设、研发、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等方面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行业进入壁垒较高。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器械产品的临床使用需要前期的学术推广,会对医生的使用习惯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医院对同类产品招标公司数量有限,先入院的产品对后入院的产品会形成一定市场渠道壁垒。
因此可以判断潜在进入者威胁并不算大。
③替代品威胁分析
目前主动脉和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三种方式。药物治疗通过抗凝血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仅适合疾病较轻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以自身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代替病变血管,缺点是创口面积大,愈合慢;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相关介入器械的应用撑开阻塞血管从而恢复血流通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少的优势。因此判断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替代品替代能力较弱。
④上下游
产品生产所需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医用镍钛金属、PET高分子材料、合金显影点等,主要为欧美进口,国内相关材料紧缺,由此上游议价能力较强。但随着国内企业对新材料的突破,上游议价能力在下滑。
产品客户主要是经销商和医院,且主要为公立医院,购买力强,尤其在集采趋势下,下游会更加强势。
(本报告由大连估股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完整报告参考公司官方公众号: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