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三重压力”的冲击期,需求减弱、供给减少、预期弱化是长期的;
三是新经济新产业的迷惘期,在经历高增长后,包括新能源、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面临方向性的选择和迷惘;
四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瓶颈期,短期内,产业离开中国的概率不大,但长期看,隐忧凸显,留给我们应对的时间不多;
最后是疫情的长尾效应,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
这“五期叠加”之下,我们看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挑战并非完全是疫情等短期因素,而是结构性的长期性的,这意味着,在应对的策略上,要长短结合。
“五期叠加”之下,宏观政策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而言,尽管中国经济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是空前的,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中国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我们扭转预期的关键,一定要把中国经济的机遇说清楚,分析透,让大家坚定对中国经济好的预期。
其次,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对于结构性改革,对于“三重压力”的应对,既然都并非短期可以一蹴而就,在政策应对上一定要有耐心,对行业升级和产能治理,一定不能短期化,要给企业时间,要给行业时间。
就短期而言,笔者认为,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今年下半年宏观政策的定调非常关键,务必落到实处。研究中国宏观政策,对中国经济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央政治局每个季度都会召开会议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其中两次会议特别重要,一是每年7月份的会议,总结上半年,部署下半年;二是每年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为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因为这两次会议要么涉及每年下半年宏观政策的调整,要么涉及下一年经济政策的定调问题,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今年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是在中国经济受到疫情二次冲击,中国经济受到“超预期”影响,二季度的经济增速下滑至0.4%的情况下,宏观政策进行调整是必然的,特别是,今年两会确立的5.5%的目标是否还要坚守,这都是大家极为关注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次重要的会议有三大看点:
第一,关于2022年确定的经济增长5.5%的目标,这次会议似乎透露出了灵活的姿态,有两个措辞值得关注:
一是在谈及下半年工作总基调的时候,提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措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