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我和朋友从东莞开车一路去广东最西边的湛江市。
当时我们就感慨,这不到10小时的车程,沿路的风光却堪称是当代中国经济地域差异的缩影。因为我们发现,越往西走,就越萧条。
在东莞、广州一代,也就是珠三角地区,沿途尽是繁华的城市和工业园,而一过江门,尤其是进入阳江、茂名和湛江后,城镇和工业园越来越少,最后进入湛江的老城区,我发现它像极了我老家(一座四线小城)十年前的模样。
也就是说,虽然同属广东,珠三角和非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看起来有几十年的差距。
按照2021年的数据,深圳和广州的GDP均在3万亿左右,排名第三和第四的佛山和东莞,也破了万亿,而江门、茂名、湛江的GDP均只有3千亿,和内陆地区普通的三四线小城差不多。同时,相比于深广佛莞,后者的土地面积还要大得多,比如,湛江的面积就差不多是东莞的6倍。
当然,这也没啥奇怪的,毕竟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能成为深圳和广州。
但有意思的是,查阅广东各地区往年的经济数据后,我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门、茂名和湛江的GDP都稳居广东省前五名,仅次于省会广州,而当时的深圳和东莞,一直处于末流。直到1982年,东莞挤进了前十;1983年,深圳也挤进了前十;至1997年,深圳和东莞彻底反超江门、茂名和湛江三个经济强市,同时挤进了前五。
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江门、茂名和湛江曾经能成为广东的“优等生”,之后又一路被“差等生”摁在地上摩擦?
这种此消彼长,其实非常有意思。
1978年,也就是改开前夕,江门、茂名和湛江的GDP能达到排名第一的广州的三分之一,差距并不大。而到了2021年,这三个城市的GDP只有广州的大约十分之一,差距拉大了不止一点。
如果从另一个维度看这种变化,就更扎心了。
从1978-2021年,江门、茂名和湛江的GDP都增长了差不多两百多倍,看起来虽然成绩喜人,但和东莞一比,就约等于没有增长。
因为东莞的GDP在40年间增长了两千多倍。
也就相当于改开之后的40年,“差等生”东莞从6分考到了96分,而班里一直排名前五的江门、茂名和湛江三个“优等生”,却只从80分考到了81分,被差生完美反超。
以前江门、茂名和湛江能咬紧老大广州,是有原因的。当时的江门是广东的老牌工业重镇,有一大批大中型国企,比如当时能排进全国前四的造纸厂和亚洲最大的糖厂;“南方油城”茂名是有着强大的石油工业;湛江则是有三大宝——南海舰队、湛江港,以及湛江农垦局的大农业基地。
也就是说,这三个城市,是广东最具有“北方气质”的城市。
当时,北方凭借重工业和资源优势吊打南方,南方的广东,GDP排在了北京、天津、沈阳之后。而且因为没怎么吃到“三线建设”的红利,即使在南方,广东也属于比较惨淡的一个省份,其发展势头似乎还不如内陆的湖北、重庆、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