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1958至1978年,广东的GDP年平均增速只有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时,广东除了广州,其他城市没一个拿得出手。在那个年代,深圳还叫“保安县”,尚未立市;东莞这个农业县也毫无存在感,一会儿被划给了广州,一会儿又被划给惠州,胆子稍微大点的当地人也跑香港去了。
这就是当时的广东,有点不尴不尬。
直到改开之后,广东才开始以光速逆袭。在此后的四十年间,当北方的工业重镇在一路败退,广东却以高于当年新加坡、韩国、日本起飞时的平均增速(实际上的增速是它们的两倍以上),开始领跑全国。
什么叫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就是啊。
同时,随着深圳、东莞等地开始屌丝逆袭,最具“北方气质”的江门、茂名和湛江,却被甩在了屁股后。
所以,要研究中国改开后的工业四十年,最佳的研究样本,其实是广东,因为即使在一省之内,它也反映出经济转轨之下的此消彼长:一边是老牌经济强市江门、茂名、湛江的落伍,一边是深圳、东莞的屌丝逆袭。
在这四十年间,如果说深圳是带领广东实现经济起飞的一只鲲鹏,那东莞就是一只虎。
这个比喻,不是我的原创。
1987年,新华社的一位记者在珠三角跑了一圈,之后他写了一篇现象级报道——《广东跃起四小虎》。所谓“广东四小虎”,是指顺德、南海、中山和东莞四个县。之后中山和东莞都升格为地级市,而顺德和南海先后被并入了佛山市。也就是说,当年的“广东四小虎”,其实就是今天的佛山、东莞和中山三个市。
但这三个市的发展模式又分成了两派:佛山和中山主要依靠背后有集体撑腰的乡镇企业,并借助香港的订单、技术,内外结合;东莞则主要依靠外商投资,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关系,和隔壁的深圳类似。
也就是说,以珠江为界,东西两岸大体分为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西岸以佛山和中山为代表,东岸以东莞和深圳为代表。而这四十年来,东岸的成绩确实更亮眼。
东岸的深圳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今天我主要想讲东莞。
东莞曾有过四轮大发展。
第一轮是在80年代,当时大量港资进入,据说在80年代中后期,有6万家香港企业向内地转移,其中有4万家选择了东莞;
第二轮是在90年代,台商开始大举进入东莞,在最高峰的时候,东莞的台资企业有6000多家;
第三轮是在2000年以后,当时深圳的部分产业开始向东莞转移,主要是偏低端的三来一补行业;
第四轮是在2010年以后,这一轮是由深圳带动的产业升级,一些大型企业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开始向东莞转移,比如华为的终端业务就落户于东莞的松山湖。
由此可见,东莞在一路紧跟深圳。
这一点,从东莞的城市空间布局也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