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的出台对全球芯片供应链有所扰动,对我国半导体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长期来看,这到底会为我国半导体行业带来哪些机会?接下来就跟着小诺一起来扒一扒吧~
01“工程师红利”拉锯战开启?
该法案明确道,“对美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并要求任何接受美方补贴的公司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芯片”。旨在吸引半导体制造企业更多地在美国本土而非中国进行投资,试图让制造业回流。但却忽略了“工程师红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
目前美国大学热门专业第一是金融,第二是医学,第三是法律,没有一个是工科。早在2016年,美国就对全世界各国的理工科毕业生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美国56.8万人,中国470万人。美国面临高端制造业人才匮乏的困境,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在2018年,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新工科”计划。在今年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所上榜的高校中,我国内地高校夺得14个学科榜首,且夺冠学科均为工学领域。
换句话说,如果我国能快速在“工程师红利”拉锯战中占据优势,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是重要的机会。
02芯片法案后,科技创新能力成胜负手!
美国试图组建“芯片四方联盟”小圈子,短时间对于我国晶圆代工厂确实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换个角度看,一旦我们这一两年把制程技术突破了,那我国设备在全球的占比也将大幅提升。
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市场格局、产能、需求与应用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在今年一季度体现得特别明显,受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以及国内新一轮疫情爆发,市场风险偏好急剧下降,半导体等成长类赛道杀估值显现严重。
但季报出来以后,我们发现年初低估值的这些半导体设备公司,不光是在营收上继续维持一个超高的景气度,远超市场预期。另外一个非常重大的逻辑,就是随着这些半导体设备公司的规模效应上来了之后,净利润有望会有非常大的一个提升。长期看,由科技创新带来的行业景气度不会轻易改变。
据SEMI显示,大陆设备市场在 2013 年之前占全球比重仅在 10%以内。随着国内晶圆厂投建、半导体行业加大投入,2021年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首次在市场全球排首位,高达 296.2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占比 28.9%。
芯片法案落地以后,我国除了加快提升自身的半导体制造、设备、材料等技术上“卡脖子”问题,还要想办法化解掉外部的不利因素,这既是挑战,也更是机遇。
正如我们一直强调,我国半导体产业未来最大的机会在国产替代。我们看好半导体行业的半导体设备材料国产替代带来的机会。因为半导体设备材料公司的下游是国内晶圆代工厂和存储器厂扩产。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国产化大背景下,那些与国产化一起成长起来的设备材料的公司,也将逐渐走上全球的舞台中央。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阶段市场会对一些扰动做出极致的反应,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保持理性分析客观判断。
正如诺安科技组分享的那样,“就像春种秋收,在半导体相对低点,我们耐着波动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随着悉心浇灌这颗种子也会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面对半导体这样大幅波动的板块,不少投资者朋友表示,想上车又不敢上车,怕晃得太厉害晕车。这时候不妨借基投资来把握半导体板块国产替代逻辑下持续外溢的红利。
由硬核学霸基金经理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主要投资于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同时兼顾企业成长能力的可持续性,并对其投资价值做出定性及定量的分析,力图在享受到企业成长溢价的同时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或许值得考虑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