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罗,编辑:小市妹
近年来,集采国谈加速了医药行业格局的重塑。当市场还在对行业发展迷茫之时,一则数据瞬间让人清醒:
在2021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0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中国的医药业怎么了?
集采和医保谈判无疑是导致整个医药行业逻辑生变的最直接原因。从上游药企到中游营销,再到下游的医院零售,都进入到了转型阵痛期。
尤其是上游药企,一场强供给侧改革正在发生,市场集中度几年内预计将大幅提高,创新药的转型大幕正在拉开。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仿制药企。仿制药集采并不是简单的理解为以价换量,集采打破了传统的量价增长边界,所释放的销量增量未必能抵扣降价带来的影响。
规模企业还能凭借储备的管线优势过冬,而众多中小企业却面临生死大考。
集采国谈的本质是行业定价权的转移。以前医院拥有药品采购自主权,集采后定价权收归医保支付方,药厂医院代表与医生的关系也发生了极大的贬值。
另外,在集采之前还有一致性评价一关。这相当于集采的入场券。过评费用加上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对大多数中小企业又形成了一道门槛。
据医药魔方统计,截至2020年7月的过评费用公告显示,已过评及视同过评的161个药品中,有64个等于或高于1000万。其余多数位于400-1000万之间。
不参与集采,也不要对院外市场抱有太多幻想,并不是所有品种都能参与院外,市场开拓难度只会加大。
但说到这里,转型也是仿制药企面临的一道的重要关卡。
转型一大前提是企业的规模。研发创新药首先要面临业内的“十年十亿”研发规律,随着靶点药物的不断开发,首创药的研发难度在不断加大。10年时间已经延长到12.5年甚至更长。
这其中企业如果没有长期的管线储备,转型也将十分艰难:前期仅靠仿制药的微薄利润补贴研发,生存又将成问题。
即便解决了融资渠道,就能承受巨额亏损吗?如当下的创新药明星百济神州,近4年亏损超过320亿,还要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
所以在当前谈转型比十年前的困难要大得多。而对大多数企业的命运走向,或许彻底断掉创新药念想才是最终归宿。
虽然国外有大型仿制药企标杆,但前提是必须赢得这场淘汰赛,但规模到一定程度,仍会面对增长没有保障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