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研究院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8月24日,天眼查研究院推出《专精特新企业十强城市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聚焦10年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重点挖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与促进价值,突出对专利研发能力、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企业案例分析,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进阶发展提供启示与参考。
报告显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与GDP呈现正相关态势,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的TOP10城市,超过一半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北京居首,宁波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业、计算机、通信以及为制造业提供支撑的科技创新和服务行业;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专利数量大于600项的专精特新企业比例更高。
东部沿海 “小巨人”企业占比过半
报告发布了专精特新企业十强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天津、宁波、青岛、厦门和东莞。从地域分布来看,十强城市中,上海、宁波、天津、青岛、厦门等过半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北京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其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海淀区,截至2022年6月30日,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117家,占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的45.5%。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东部沿海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2626家,占比55.15%,这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较强的产业协同息息相关,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对于提升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链完整性优势不可或缺。
作为中国经济的“引擎”,长三角与珠三角长期上演着经济博弈。而随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开始成为双方角逐的新焦点。
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宁波为例,其GDP虽落后于成都、天津等地,却素以“工业立市”,有着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按照规划,2025年宁波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达到3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达到6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