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在培养专精特新企业方面下足功夫。在《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中指出,东莞实施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1000家,瞪羚企业达1000家,百强创新型企业达100家,推动实施一批国家、省重点领域研发项目,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多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力途径。《重庆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将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5万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新增上市企业25家。
秘密武器——“专利信息”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的涌现,代表着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甚至位居全球前列。
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个秘密武器——“专利信息”。报告显示,在位于北京、上海、成都、天津、深圳地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其专利数量大于600项的比例更高。
成都是创新力强、企业专利数量最多的西部城市代表。报告显示,2021年,成都智能制造全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新增4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7家。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应专利数量可观。
专精特新成科创板后备军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60%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过70%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都经过时间的检验,平均成立时间接近10年。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扩容提质,持续涌现出一批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工业软件、产业技术基础“五基”领域补短板、填空白的企业。
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重点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培育出一批高成长性、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