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资料图)
国泰君安研报中提到,高端化是全国化的必要条件,本轮白酒周期的全国化在产业结构性繁荣的背景下展开,白酒消费属性分化,消费者的诉求在于质而非量,打造次高端及更高价位的大单品是酒企实现全国化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走中低端路线的地方酒企受疫情影响更严重,甚至有企业出现亏损。
今年上半年,以“牛栏山”闻名的北京地方酒企顺鑫农业白酒业务收入下降明显。2021年,公司高档酒、低档酒收入同比还呈现增长态势,而在今年上半年,公司高档酒、中档酒、低档酒收入全面下滑。其中,高档酒收入同比下滑55.2%,低档酒收入跌幅超20%。
“喝少一点、喝好一点”,渐成白酒消费新趋势,高端化卡位战,依旧是白酒企业应对激烈竞争的“胜负手”。
中秋白酒销售“平淡”
“今年中秋白酒销售不太好。因为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场景也变少了,好多地方静默不能出门,交流也少了。从去年以来,市场上库存比较大,(库存情况)都不太理想。”王新国表示。
王新国所言非虚。
某白酒上市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白酒行业普遍面对终端动销不理想的问题,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消费场景缺失导致终端消费力不足。不仅如此,二、三季度为白酒消费淡季,因此消费量也会有所减少。
9月13日,福建泉州酒商王为在电话中向记者透露,他今年中秋销售金额只有20多万元。虽然这个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了几十倍,但那是因为去年泉州受到疫情冲击,销量跌到谷底,一个月销售额只有1.2万元。“那时都不是腰斩,而是砍到脚腕了。”而往年中秋节期间,正常情况下,王为的销售额是在千万级别。
“现在没有人敢说自己好,除了卖茅台的。”王为表示。
王为所在的泉州,今年中秋期间并没有出现疫情,但据他观察,当地的消费能力不如以往。“今年福建也是受疫情影响,但比去年要好一些。不过与2019年比的话,达不到2019年的1/3。”王为称。
眼下,唯一让王为感到比较心安的是,不像水果等易腐产品,白酒可以储存,放一段时间也不会坏。“至少不用担心砸在手里嘛。”王为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资料图)
“去年,我们对于一些事情(白酒市场)是有一些预判的。之前大家也料到今年白酒市场会有一些分化,但没有想到今年动销场景会是这样一个演绎过程。”侯昊对记者表示。
“今年6~8月,酒企经营状况环比有改善,但近期疫情多点扩散,部分区域防控趋紧,宴请频次、规模有所下降,中秋整体动销相对平淡,经销商信心处于低谷期,渠道端相对承压,而酒企对全年目标谨慎乐观。”9月13日,华创证券在一份研报中表示。
国庆节旺季能否“回补”?
今年中秋期间,成都、北京、贵阳、深圳等地出现疫情,使得白酒销售受到一定冲击。“今年中秋期间,我们关门停业了8天,销售额只有去年同期的八成左右。”一位成都酒商对记者表示。
不过,尽管销售端遇冷,但渠道端并未出现抛售潮,这也表现在中秋节后高端白酒的批价并未出现明显回落,价格趋势相对稳定。根据行业媒体统计,截至9月15日,诸如飞天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国内高端白酒批价比较稳定。飞天茅台22年散装批价2740元/瓶,相较中秋节回落80元/瓶左右;五粮液批价约980元/瓶,国窖1573批价约920元/瓶,与中秋节相比基本变化不大。
图片来源:研报截图
“整体而言,疫情对高端酒影响比较小,毕竟消费人群抵御风险能力强。”王为表示。
王为主打的是300元价位段的中端白酒产品。原本,他的考虑是,“东南沿海省份相对经济要好些,购买力要强些”,但疫情侵袭,使得当地的消费力也有所下降。
“现在,除非是人家确有需要才会进货。绝对不会像以前,只要看好这个产品就敢拿下。”王为称。而对于中秋过后的国庆行情,王为并不看好。
与王为持相似观点的还有王新国。“我觉得白酒消费可能到春节都好不了太多。”他说。
不过,9月14日,一家华东地区的上市酒企人士对记者表示,从上半年上海疫情的情况看,白酒消费在疫情结束后的确会有一定的回补,但整体回补的量肯定没有损失的多。“白酒消费还是与场景有关,过了那个节气场景就不存在了。”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