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菏泽,最重要的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不足的问题,一个农业区域毕竟发展还是受限制的。”董彦岭说,“任何一个地方,如果工业不发达,相对来说这个区域的崛起就很成问题,因为现在的经济大都是城市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
董彦岭表示,“省级新区的建设对未来承载产业人口,提升鲁西地区的竞争优势,会发挥不小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鲁西新区的主导产业体系已在加快构建——今年上半年,以步长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已达到175.8亿元。
“这两年菏泽的发展是有亮眼之处的,一些指标甚至走到了全省前列,位次也在前移。这既有平衡发展战略所发挥的作用、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内循环战略对整体内陆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化。”董彦岭表示。
从数据直观来看,在2021年,菏泽地区生产总值3976.7亿元,较2018年提升5个位次,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6.3%,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省际边界区域的崛起
不过尽管如此,在董彦岭看来,“未来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和短板。”他谈到,“比如菏泽这个地方,不仅是靠近西部,而且也在几省的交界处,从区位上来讲,深入到边界区域,更显得靠边缘。”
担负“鲁西崛起”重任的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豫苏皖四省交界之处。
在过往,不少省份的省际边界城市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比如,在边界区域,远离省内的中心城市,往往容易被边缘化,成为省内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洼地”。有学者也对经济导报记者提到,“在很多省份,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密集,但在边界区域的基础设施则是不足的。”
不过近些年来,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一些省界“边缘”区域也迎来了新的崛起机遇。
此前到徐州调研的董彦岭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这几年,江苏的几省交界的重要城市,像徐州,都有比较大的政策倾斜,而且徐州定位为江苏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当下,对很多省份而言,“强省会”和“副中心”两手抓,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趋势。既要提高中心城市带动力,又要考虑区域协调发展,于是,越来越多的省份在“强省会”战略基础上,纷纷布局省域副中心城市,并打造出多个副中心。
中部大省河南,在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同时,也在大力提升洛阳的副中心城市地位,近年又赋予了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任,明确了这座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南部城市的新定位。此外,商丘也在创建河南的副中心城市。
实际上,对于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起步最早。早在2003年,湖北就确立了“一主两副”的区域发展布局,将武汉定位为“省域中心城市”,将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安徽除了将合肥作为全省中心城市之外,还在皖南地区将芜湖列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公开信息看,在皖北地区,阜阳和蚌埠也作为其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备选对象。
此外,湖南提出建设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此前提出支持大同、长治和临汾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