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宇宁直言,保险代理人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业绩,大部分是被考核掉了。“保险行业是没有底薪的,如果连续半年或者一年都没有业绩,是个成年人得养家糊口,就会选择换个行业或者平台。”付宇宁表示。
在付宇宁看来,保险不是人人都能干的职业。“看着挺简单,实际上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客户经营能力、综合素质和自律性,甚至是人性。”
另一方面,部分保险公司在专业销售技能培训上并不完备,不少新人入职后无法掌握系统的保险销售技能。这一点,纹绣师李娜娜深有感触。受疫情影响,李娜娜(化名)的纹绣生意不佳,在朋友推荐下,2021年4月,她来到某保险公司工作。只干了四个月,她就选择了放弃,又干回了老本行。
李娜娜说,在保险公司工作的4个月,她只是给自己的女儿买了一份保险,没有开一单。“我也尝试过给别人介绍,但是很多条款我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给客户,基本上都是师傅在旁边给客户说,维护老客户也是师傅带着。就算客户对产品感兴趣我也不敢多说,怕自己说错了,毕竟后期影响也挺大的。”
保险公司“挤水分”
在经历了高歌猛进的几年后,保险行业终于到了回头看的时候。
2019年4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工作的通知》指出,部分保险公司执业登记责任虚化、执业管理有名无实,登记上口径把握不准、信息填报不全,维护上不及时登记新进人员、不及时清除离职人员。通知要求,开展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整顿工作。
2021年4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治理重点之一就是人员管理弄虚作假、松散失序等行为。如信息虚假,是否存在虚假学历、虚假身份信息;虚增人力,是否存在以避税、维持团队架构、完成激励方案、套取费用为目的虚增虚挂从业人员;管理松散,是否存在不严格执行考核要求,不及时为离职从业人员办理注销手续。
“寿险代理人大进大出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大多数人也意识到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常务副总经理陈心颖曾在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在中国太保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指出,中国太保从2021年开始坚决按照银保监会所强调的“清除三虚”方针,坚决认真执行考核,清除虚假人力、虚假保单、虚假架构。蔡强强调:“如果是虚的,迟早都是要走掉的,在转型阵痛当中,宜快不宜慢。”
今年上半年数据来看,A股五大上市寿险公司个险人力规模减少了49.61万人。具体来看,从缩减人数上,太保寿险2022年上半年月均保险营销员31.2万人,较2021年末的52.5万人,减少21.3万人,缩减人数最多。
另外四家在5-8万人左右。截至2022年6月末,中国人寿个险销售人力为74.6万人,与2021年末的82万人相比,减少7.4万人。中国平安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51.9万人,较上年末的60.03万人,减少8.13万人。新华保险个险代理人规模人力为31.8万人,较上年末的38.9万人,减少7.1万人。人保寿险“大个险”营销员为12.91万人,较上年末的18.59万人,减少5.68万人。
但也有保险公司代理人规模逆势增长。如港股上市的中国太平,旗下太平人寿2022年6月末的个人代理人数量约39.93万人,较2021年末的38.5万人,增加14238人。友邦保险虽未在半年报中披露代理人具体数据,但其表示,“随着代理主管人数增加,支持第二季新入职代理较第一季录得双位数字的增长,而我们的整体代理队伍亦有所增长。”
作为一名近10年的保险从业者,付宇宁也关注到各大保险公司的“清虚”动作。事实上,保险行业的虚假人力现象一直存在。“以前有些保险代理人平时不出单,或者只是一个季度交一单维持考核,公司就会一直保着他的号,这些人可能是主管为了晋升构建架构,随便拉来的,我们叫虚假人力。”付宇宁透露。
付宇宁表示,当下公司考核严格了,很多保险代理人没有客户,平时不沟通不学习,也跟不上市场,以前还能靠买自保件维持,现在自保件不计入业绩考核了,或者很多人恶意退保导致公司出现损失,“现在公司把这块卡死了,他们也自然而然就会被消耗掉”。
在付宇宁看来,“消失”的大部分都是虚假人力,“虚假人力的清退,对于行业来说其实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