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国气象学会率先发布这是“地球有气象记录以来十大最热年份之一”,北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碳浓度增加等地球“呼救”信号,成为那一年国际谈判桌上无法被忽视的议题。
而彼时南中国的一个杂草枯黄、厂房林立的角落,一座带有浓厚实验色彩的低碳城已经呼之欲出,率先展开一座城市为了一个星球可以做到的低碳探索。
如今,绿色之风吹过这片土地十年,大城初显。
2013年1月,国际低碳城启动区桩基工程施工中。
从深圳市中心向东北方向进发,位于深莞惠三市交界的丁山河畔,三座小方盒一样的建筑映入眼帘,其顶部铺设的1.1MW光伏,相当于等效植树3.7万棵,每年生产约127万度绿电,减少碳排放606吨。
这里是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以这三个占地8.6万平方米的“生态之盒、呼吸之馆”为起点,在方圆53.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百年围屋新桥世居摇身一变为国内首个近零碳示范社区,99.99米的未来大厦,以精巧的多功能外观和“会呼吸”的建筑技术,在龙岗天际线上绘出低碳发展的未来符号。
丁山河畔,蝴蝶湖边,古色古香的新桥世居,创新崛起的未来大厦......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此串联。湛蓝天空和绿色建筑相互辉映,一幅可持续先行示范的深圳画卷缓缓展开,生动讲述一个来自中国的超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精彩故事。
作为低碳“先行者”,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远航探索,不在于眼前两三步的轻重缓急,也不止于十年的沉淀耕耘,而是深谋远虑、行稳致远,开辟出一条低碳发展的创新航线,构筑起一座零碳城区的“深圳样本”。
由新桥世居改造成的国际低碳体验中心。
推开新桥世居的围屋大门,身后可见水塘清澈,白鹭浅翔,脚踩古朴幽静的石板路,印有“低碳24h”字样的井盖,指引人们前往自发自用的“光伏停车场”、放置即可为手机充电的长凳、废弃物集中处置区......
新桥世居这座百年萧氏祖屋被打造成国内首个近零碳示范社区的背后,正是龙岗坪地这块“宝地”上,国际低碳城从萌芽到崛起的缩影。
2010年,在一场名为“中荷低碳城研讨会”的国际合作研讨会上,深圳国际低碳城聚焦了全球的目光。
当时,作为工业强区的龙岗集聚着大量传统优势产业,也较早遇到了资源环境的“瓶颈”,更早催生出绿色发展理念的“觉醒”。当时的坪地街道虽然多为低端的加工制造业,附加值较低,但三面环山,河谷穿流,生态本底十分优越,更有客家文化繁衍生息,孕育朴素生动的的低碳生活概念。
深圳国际低碳城原始地貌。
“这将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发展模型。”出席低碳城研讨会的荷兰动态城市基金会主任何新城曾强调,“这是一个中国带给世界真正的合作突破。”
国际低碳城将摒弃以往“大建厂房、高楼、烟囱”的旧有模式,转变发展观念,书写一个属于龙岗的产业升级新故事,一座带有浓厚试验色彩的低碳城愿景呼之欲出,正式落户龙岗坪地。“国际低碳城”也升级为一个全球关注的先行构想,获得深圳市和国家级、世界级层面的关注和支持。
建设中的国际低碳城。
2013年,刚刚建成的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迎来高光时刻——成功举办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时,惊艳了来自国内外的千余名专家学者。世界的目光从此聚焦在深圳东北角的这片土地上,为国际低碳城这个“蓝图”的落地写下了精彩的开局。
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
承办多次深圳国际低碳城主论坛后,国际低碳城吸引了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及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官员及专家学者参与,完成了一批重要项目签约,其中包括国际低碳清洁技术合作与交流平台、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与金融机构碳金融合作项目等“大手笔”,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欧盟委员会授予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称号,为国家、省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带来众多有益尝试和探索经验,成为代表“深圳质量”的示范区和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