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站在“十字路口”
编者按在经历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信用卡行业的增速逐渐放缓。今年以来,各大行信用卡业务稍显疲态。如何看待当前的信用卡市场?银行业加强管控措施对于信用卡行业发展有怎样的意义?未来,如何提升信用卡的服务质量及核心竞争力?本期商道经纬聚焦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敬请读者关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信用卡的发展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
从我国的信用卡“元年”算起,在经历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信用卡行业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与此同时,信用卡的发展逻辑和增长方式也在重塑。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信用卡已转向存量竞争。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消费升级,对于银行业来说,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高增速转向高质量
“今天是活动日,您在结账时,可以通过使用和我们企业合作的信用卡消费,最高可享受8折的优惠。”在北京某饭店就餐时,服务员对王女士说道。
信用卡对于当今的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升级,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信用卡的办理业务,消费者持有一张信用卡或者是“N”张信用卡都是普遍现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同银行进行“绑定”,从积分兑换代金券到使用合作银行的信用卡消费享折扣,再到持卡可以享受道路救援、机场接机、代驾等,信用卡的附加功能被持续拓展,应用价值不断提升,而场景越来越丰富的信用卡业务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打开各大银行2022年半年报,信用卡业务发展似乎稍有“倦意”。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国建设银行累计发卡量达到1.52亿张,较上年末增长3.4%,净增发卡438万张,累计客户1.07亿户,净增客户233万户;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由2021年末1.63亿张增至1.64亿张;中国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13696.79万张,较上年末增加189.57万张。此外,截至2022年6月末,工商银行信用卡消费金额1.18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29万亿元下降8.50%;中国银行信用卡消费额7288.69亿元,同比下滑6.40%;农业银行信用卡消费金额11062.63亿元,实现2021年规模的48.59%,较2021年同期的11755.6亿元下降5.90%等。
信用卡发卡量是衡量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各大银行的半年报来看,银行信用卡发卡量步伐整体已经放缓。无论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这样的国有大行,还是如招行、平安这样以零售见长的股份行,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规模、信贷余额等指标均有放缓。作为银行零售金融转型重点,信用卡业务似乎走到了升级的“十字路口”。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婧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消费习惯的改变,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得到较快发展。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2010年以来,信用卡发卡量总体保持了10%以上的较快增长,2021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发卡量已经达到8亿张,信用卡信贷总额平均同比增速在20%以上。
“未来,信用卡市场或将从过去的高增速转向高质量发展,重在挖掘存量客户价值。”梁婧表示,近两年信用卡发卡量增速放缓,其部分原因在于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及消费增长。未来,随着疫情缓解,收入、消费增长逐步恢复,信用卡业务增速可能会有所恢复,但预计较难回到过去高增长水平。一是目前信用卡发卡规模已经较大,其在主要城市中渗透率接近饱和。二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与其形成竞争,会产生部分替代效应。三是监管政策不断健全,其目的在于提升信用卡的服务质效,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有所减缓,主要表现在信用卡的发卡量、发卡增速受到影响,部分展业乱象有所暴露,整体风险有所上升。”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监管部门的出手,信用卡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风险处置化解的关键时期,也是整顿规范的关键时期,还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进一步分化的关键时期,更是信用卡业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