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突然很“佛系”,往往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下了狠药。
1992年元月,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出现在上海街头,向市民公开发售。
谁会想到,当时一张售价仅30元的认购证,让很多人的一辈子改头换面。
一位叫陈金义的浙江民企老板跑到上海买了一万本认购证,转手就赚了五六千万。
他拿着其中的100多万,跑到“中华第一街”南京路收购了6家国有、集体商店。
还有一位熊姓港商在上海一家证券营业部观察了2个小时,不过他不是来炒股的。
他盯着20多个窗口的队伍,看一个股民从填单到下单需要多少时间。他发现,一个买卖流程最快也要13分钟。
当时,他就对同伴讲,要做一个证券自动交易平台。
不过熊老板没有选择在上海做这件事,而是跑到了旁边的杭州。
当年的杭州,在国内经济圈还没有什么存在感,不像上海、深圳手上都拿了一手好牌,随随便便就能甩出一副王炸。
杭州拿不到那么好的题材,只能选了一个相对偏门的专业。
这一年圣诞节前一天,熊老板在杭州成立了一家电子公司,搞出了国内第一个网上证券交易软件。
这家公司在杭州并不起眼,但它在杭州IT界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像“黄埔军校”一样给杭州输出了两家牛逼的上市公司。
从那时候起,杭州就打起了金融证券软件的主意,攒下了创新科技的第一笔家底儿。
2014年,来自浙江本土媒体的一个数据显示:
中国证券业中40%与基金中80%的IT系统设计都聚集在杭州。
1992年,当熊老板在杭州研发软件的时候,越来越多的IT公司自发地聚集在这个城市西边的一条路上。
这条长约3.2公里的路段上,之后聚集了1100多家产业链上的公司,还出了像东方通信、阿里巴巴、浙大网新、信雅达、海康威视这样的10多家上市公司。
不过,这时候的杭州,即便放在浙江的圈子里看上去也算不上拔尖。它的流量不如温州、义乌、宁波,其他兄弟们都在聊鸡毛换糖、晚上睡地板的故事,杭州有点插不上嘴。
此时文三路附近的楼市也在上演本土开发商的“城西传奇”,但对外来开发商而言,杭州还不是一块热得发烫的土地。
也有人早早地看出这座城市是一只潜力股。上世纪90年代,万科就曾将开发目标锁定过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