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万科第一次真正抱上杭州的细腰时,已经是2006年了。
这时候的杭州,已经不是10年前的杭州了,能和它一起玩的都是一些国际巨头了。
这一年的3月,全球顶尖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决定来杭州筹备成立软件研发中心。
这是英特尔在考察了国内许多城市之后作出的选择。在那几天,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微软公司也派人来到了杭州,准备成立微软杭州技术中心。
这里每3天就会诞生1家软件企业。
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创办它们的人都来自民间资本,而且都是高学历创业者。不是高校老师,就是海归人员。
软件的应用也从金融证券,扩大到了工业控制、服装设计和印染、教育、生物认证等。
时间长了,它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天堂软件。外界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软件业的“杭州现象”。
只是,这时候的杭州也还远远没有摸到自己的天花板。
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来到了钱塘江南岸。
这时候的万科,对杭州也更上头了。这一年,杭州万科业绩突破两百亿。
一个学霸带动了整个班级的成绩。这一年,万科上海区域当年业绩占比跃升至33%,一度超越万科的大本营广深区域。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抵达钱塘江南岸的前一年,万科在杭州一口气拿下了9个项目,2016年,万科在杭州共新增13个项目,权益建面达125.09万平方米。
这个动作之后,万科在杭州的动作又突然变得很佛系。
看他货架快被清空的样子,别人都替他着急,人家自己倒是不紧不慢的。学霸一般都不会嚷嚷,自己功课有多卷,只会告诉你:
我从来不补课。
地产界的“学霸”万科把这个套路玩得更加炉火纯青。嘴上说着要过“苦日子”,实际过冬用的粮草是早早地就准备好了。
2016年,杭州万科有过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动作,它把办公空间从黄龙的世贸中心写字楼,搬到了黄龙国际中心。
看起来只是在3公里之内搬了个家,其实这是一个隐蔽的战略性动作。
如果说过去的万科是在与这座城市“共生”的话,此时的万科已经有了与杭州“共兴”的念头,只是这个概念真正被提出要到2021年。
与城市共兴,说白了就是,你要能捕捉得到这座城市的火苗、趋势与脉搏。站在产业与城市的双重角度,让产业、城市、办公空间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