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贸易关系,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早已超出了自身的范畴,双方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全球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但美国近年来却屡屡挑起事端,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发起打压、发动对华贸易战,甚至鼓吹“西方与中国脱钩”,给中美贸易设下了一层又一层“深厚”的壁垒。
不过,在美国高喊脱钩口号的同时,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却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诞生于德国的宝马集团主动找上了中国厂家,一口气下了上百亿欧元的订单。9月9日,宝马集团宣布,将在欧洲、中国和北美各建设两座电池工厂,预计每座电池工厂的产能为20亿瓦时,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和中国的四座工厂将由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子公司负责建设。
据悉,宝马之所以斥巨额建工厂,主要是为了适应即将于2025年推出的新一代车型的要求。宝马还在200亿欧元的车芯预算中,直接划出100多亿欧元给中国企业。
事实上,欧洲方面已向中国连下了两张百亿订单,一张是本月的宝马工厂订单,另一张则是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一体化基地项目。在今年的9月6日,巴斯夫集团已在湛江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规模十分庞大,投资金额约为100亿欧元,一举创下了巴斯夫集团有史以来的投资项目之最。
但这也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欧洲此时加码投资,究竟是对华脱钩前的“狂欢”,还是真的押注中国呢?要知道,现在的这两张大单,都是来自于德国。难以想象,这是前不久还扬言对中国“不再天真”的国家所干出来的事吗?
听其言观其行,全面分析之后才可以做出更为合理的判断。种种迹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中国市场,欧洲国家并不会轻言放弃,至少从这两张巨额订单便可看出,欧洲企业在开展对华合作方面依然是理性客观的。无论某些政客再怎么挑事怎么抹黑,都无法削弱中国经济基本盘对于世界各国企业的巨大吸引力。
而中欧班列的空前繁荣,更是这一事实的有力说明。9月9月,从西安驶出的第一万列中欧班列,顺利抵达德国汉堡,这也标志着,中欧班列自开通以来,已经连续三年突破了一万列。
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达12406列;2021年也有所增长,达到了15183列。而今年突破第一万列的时间,还比去年整整提前了10天;据悉,中欧班列已有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成为畅通中欧贸易的“加速阀”。
202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超820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根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盟27国对华贸易额4139亿欧元,同比增长28.3%。这也显示出,尽管受到多重外部阻力的影响,但中欧合作仍能迸发出强劲的活力,保持高度的韧性,显示出双边非常巨大的合作潜力。
综合上述各类情况进行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洲企业敢于向中国豪掷两张百亿订单。尽管其内部一些国家一直在叫嚷着要与中国“脱钩”,但实际上在操作层面都是不现实的,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诸多企业离不开中国生产的原材料,也离不开中国庞大的市场。就拿德国来说,其在原材料的供应上高度依赖中国,93.5%的稀土,90.4%的石墨、87.1%的铋、79.8%的镁等原材料都需要从中国进口。